第26章(1/3)
耳边热息吹得他晕头转向,她的声音在耳畔,梦话似的不真切。
好一会儿,裴照野才明白她说了什么。
很多时候,他都觉得这个雒阳来的小公主有种迂腐天真的书生气。
但偶尔,比如在这种时刻,他又疑心她之前那些良善不知世事都是装的。
否则她怎能仅凭三言两语,就一路所向披靡地往他心里钻?
简直挡也挡不住,拦也不知如何拦。
“……这能一样吗,小公主,你可不是自己走到这儿的,你是被人强拧下来的香瓜,滑不留手,一路乱滚,最后才滚到我这条道上。
”
背上的分量很轻。
然而裴照野看着前路,稳健的脚步却莫名放慢,每一步都迈得郑重其事。
“这不叫汇合,这叫山水有相逢,逢过了,山不转水转,虞山还在这儿,燕水却会浩浩荡荡,绕山而过,一去便不回头。
”
之前以为她是雒阳来的宗室女时,他便不想招惹麻烦。
如今知道她是明昭帝最宠爱的清河公主,更知留不住她。
在红叶寨时说的那些话,什么答应他的求娶,以后跟他一起养狸奴,他只当是小姑娘的一时兴起。
有些话,话说出来的那一瞬间是真的就够了,未必非得实现。
然而背后的少女却仿佛没听出他的言外之意。
“谁说的?”
骊珠语调轻松道:
“《论横》有言,‘雨从地上,不从天下,见雨从上集,则谓从天下矣,其实地上也’——燕水怎么就奔流不回头了?人间落一场雨,照样又在虞山相逢。
”
裴照野听见她笑。
她道:“都叫你多读点书了。
”
她读的那是什么歪门邪道。
裴照野瞥了一眼头顶。
天王老子来了,雨也得归庙里的龙王管。
从三门走到膳房门外,裴照野才将她放下来,骊珠有些意外。
裴照野一边挽袖子一边道:
“裴家这膳夫十几年了还是老一套,那几个菜没什么好吃的。
”
“你要亲自下厨呀?”
他从膳房里端了叠糕点给她垫肚子,回头却见她用一种格外怀念的目光望着他。
怀念?
他下个厨,她怀念什么?
“有什么想吃的?”
骊珠接过糕点,抿唇笑道:“是你做的都可以。
”
裴照野盯着她。
从哪儿学的,嘴这么甜?
自从前世裴照野死后,她已许多年没尝过他做的膳食。
趁他下厨的功夫,骊珠也没闲着,她让人将昨夜没看完的册子搬过来,在这里继续看。
“……公主可是在疑惑,为何这位施照施大人明昭十四年还是督邮,明昭十六年就变成县君了?”
骊珠抬起头,这才发现顾秉安不知何时也来了。
见骊珠看过来,他刚要恭敬见礼,就被骊珠拦下。
“你说,为什么?”
顾秉安微笑:“因为咱们这儿有两位施照。
”
骊珠恍然,又拿着册子问他:
“这上面记载,明昭十五年,这位施照大人贪了五成的河堤款,我依稀记得明昭十六年各地洪灾不断,灾民无数,光是为了赈灾,朝廷就花了四十万钱,还有两百石粮,但我印象中,需要赈灾的几个郡县里,却没有伊陵郡,这是为何?”
修河堤的钱被贪了,遇上发大水却没有灾民,这倒是奇事。
听了这番话,顾秉安的神情有显而易见的意外。
“四五年前的事,公主竟记得这样清楚?”
长君插话:“莫说四五年,就算是十四五年前,只要公主看过的文书卷宗,都是十行俱下,过目不忘。
”
顾秉安抬眸飞快的瞧了骊珠一眼。
他幼时在乡学开蒙,曾见同窗之中不知何日开始,多出了几个女娃。
一问才知,那年明昭帝特许清河公主入兰台,由当朝太傅亲自开蒙,上行下效,不少家里宽裕的乡里百姓以此为例,提着束脩,也要送自家女孩进学。
虽然这些女孩,大多也只在乡学待到十岁左右,读过几本《诗经》《开蒙要训》之类的便放回家。
但在当时,民间也是议论纷纷,闹了好一阵风雨。
顾秉安当时还听同窗议论:
公主若想开蒙,找个老师在自己寝殿内随便学学不就行了?
入兰台,拜太傅为师,竟同皇子一个待遇,更古未闻啊。
就连他,当时也无不嫉妒地想:
这么厉害的大才去教一个公主,岂非杀鸡焉用牛刀?
没想到是他见识短了。
四五年前的政务,随便一提便记得如此清楚,这位公主在兰台,学的恐怕并不比那些太学里的学生浅。
“伊陵郡那年,的确有三县河道决堤,受灾百姓上万之众。
”
“上万?”骊珠错愕。
“没错,”顾秉安看了一眼那本册子,“公主若再往后翻,说不定还能找到一笔记录,是督邮在裴府设宴,款待鹤州刺史的记录。
”
骊珠立刻翻了翻,果然在后面看到了鹤州刺史的名字。
一州刺史,赴宴和有监察之职的伊陵督邮秘会,受贿一千金。
“那此事郡内是如何解决的?”
“上万的灾民,如何解决?大灾之后,这些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