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农药致死?”(2/3)
品。
毕加索画了很多张玛丽,作品价值都很不菲。
然而现实并非是理想的,在玛丽为毕加索生下孩子后,毕加索就移情别恋了。
但人们只相信毕加索对玛丽最真挚的爱情,也赞叹玛丽的美貌冠绝一时,因为她的美丽,成就了世界上最名贵的画。
在观赏这幅画时,李疏梅却忽然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也许那天晚上,崔锐在顾笙家,将姜琴玉抱到椅子上,在为她画下余下的星空时,他一定是将姜琴玉摆成了《梦》一模一样的姿势。
姜琴玉彼时已醉,而且因为迷药加持作用呈现熟睡姿态,崔锐对她为所欲为,他一定将姜琴玉在椅子里摆成了他最喜欢的姿势。
崔锐最喜欢的姿势或许就是《梦》中的玛丽所呈现的姿势。
但是为什么有人会把这幅画单独展出呢,这个画展的负责人是不是有意为之?
李疏梅正思绪时,忽然感受到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她,那眼神的光芒就像是阅读她,阅读她的内心。
生活中,时常有人会打量你,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的打量是有目的的,你会马上感觉到不自然。
李疏梅故作随意地撇过头去,当她目光触及而去,是画展里的一座不起眼的屏风,那人就像感知到她的注意,一瞬间走到了屏风后面,李疏梅仿佛看到了她的背影,像是一个女人。
始终站在她身旁的祁紫山也朝那个方向瞥了瞥,问她:“疏梅,看到什么了。
”
“没事。
”李疏梅轻轻摇了摇头,也许是她太敏感了,那边人很多,即使追过去,也不一定找到对方,何况对方也许并没有什么目的呢。
她敏觉地望着时,屏风旁立着的一幅画吸引了她的注意,画风熟悉又特别,让她忍不住想去探视下。
画前围着不少人,遮挡了画的一半,李疏梅好奇地走近一看,画布下出现了一行小字:临梵高《橘子,柠檬和蓝色手套》。
原来这也是崔锐的临摹画,临摹的是梵高的作品,在这个画展里,加上那张《梦》,这是第二张临摹画,如果不出意外,《梦》和《橘子》是唯二两张临摹画。
崔锐喜欢梵高,也喜欢毕加索,分别有一张临摹画被选入画展并不奇怪,李疏梅也没有再多想,将剩下的画一一看完了。
回程路上,祁紫山开车时问:“疏梅,今天画展你看出什么没?”
李疏梅不知道怎么说,关于姜琴玉被摆成《梦》的姿势这件事也只是她的猜想,而且姜琴玉是不是像他们讨论的那样,是崔锐心中的“玛丽”,同样只是猜测。
她只能摇头说:“没看出什么。
”
“你有没有觉得,崔锐的画和他的人不太一样。
”
李疏梅当然明白祁紫山的意思,崔锐为人轻浮,轻视男女关系,但是他的画却比较严肃,甚至在表达一种社会含义。
也许人心就是这样复杂,或者说当你没有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时,你根本无法了解一个人的本质。
同样,犯罪心理侧写也不是全知全能的,每个人的犯罪心理都是很复杂的,不能单纯用一种可能来概全一切,就像顾笙一样,李疏梅到今天依旧不全认为,顾笙只是为了钱而陷害姜琴玉。
顾笙说,她想成为姜琴玉。
她是否曾经也嫉妒过姜琴玉?也许这才是她内心真正的犯罪动机,但是谁又能侧写出这种深藏而隐秘的犯罪动机呢?
她不免也问起:“紫山,你看出什么没?”
祁紫山道:“也不算看出什么吧,只是有一点挺奇怪,为什么是那两幅画?”
李疏梅当然清楚,那两幅画就是《梦》和《橘子,柠檬和蓝色手套》。
她忙问:“为什么觉得奇怪?”
“崔锐已经死了,选择哪张画展出,和他的喜好应该无关吧。
所以我才奇怪,是谁要展出这两幅画?”
李疏梅恍然大悟,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的确有些奇怪,紫山比她思考的要深远。
这不得不让她联想起今天那个一闪而过的背影,但愿这只是她的胡思乱想。
“疏梅,今天也挺晚的,送你回去吧。
”祁紫山提议说。
今天本来是休息,李疏梅点点头,“好啊,那个明天回去怎么和曲队交代啊。
”明明曲队是让他们来侧写崔锐。
祁紫山笑了笑:“放心吧,曲队只是想让大家放松下。
”
“放松下?”
“对,上映什么爱国电影,曲队也给大家发票,还有社区相亲舞会,曲队也尽掺和我们去,反正明天你看吧,他忙了就忘了。
”
李疏梅抿唇一笑:“话说,你以前是不是经常参加相亲舞会?你女朋友是不是也是舞会上认识的?”
祁紫山抿了下薄唇,淡淡笑道:“你还真相信老马的话?那次是我姨妈的女儿去外地上大学顺路,来局里给我送衣服,被老马看见了,以为是我女朋友,一开始想解释,老马又不听。
后来我也懒得解释,省得曲队安排我去相亲。
”
“哈哈,原来是这样,那现在岂不是又催你结婚。
”
“……”祁紫山尴尬地笑了笑。
看着他不自然的表情,李疏梅心里面乐了起来。
祁紫山忽地转头,带着一副“过来人”的得意说:“别急,相亲这种事,曲队迟早会找你。
”
李疏梅顿时觉得“流年不利”,曲队年纪轻轻,怎么跟一个老干部一样。
实际上,在李疏梅眼里,曲青川颇具老干部风范,黑发浓密,经常梳着老干部发型,穿着也比较朴素,说话做事更是一板一眼。
从画展回来,果然如紫山所说,曲青川没再提起过侧写的事。
这段时间,作为新人的李疏梅参加了局里的政治理论学习。
学习之余,她又把她参与的第一起案子做了总结,这是她的习惯,她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案子里能够做到更好。
她感觉自己的工作终于渐渐走上了正规,她想成为刑警,这就是最好的开始,同事支持她帮助她,她也可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