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长夜难明。(3/3)
劲却贼大,她无法从那里面脱身,好像自己的心也陷了进去,她更无法想象方雅雯和谭玲的孩子,失去双亲以后,今后如何成长,她们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看待自己的母亲?
下午三点多,在审讯室门外,李疏梅紧紧吸了口外面的空气,曲青川对她说:“疏梅,今天表现很好,赶快去吃点东西吧。
”
“好,曲队。
”
第二天,费江河看完审讯报告,夸奖了李疏梅一番,李疏梅问他:“老费,你说方雅雯和谭玲会判死刑吗?”
费江河愣了一下,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最终判罚,实际上刑警并不会参与,那是检察院和法院的事情,但费江河还是稍作思考道:“方雅雯和谭玲的杀人动机值得同情,但杀人手段也非常残忍,这就看法院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
这虽非李疏梅最想要的答案,但是也不会有比这个更切合实际的答案了。
几天后,关于这件案子的结案报告也完成了,曲青川忽然把她叫了过去,“疏梅,我看你这两天总有心思,放松下吧。
放半天假,你和紫山把结案材料送给检察院,就别让他们跑一趟了。
”
这本来也并非放松心情的途径,曲青川却像是有意在提醒她不要有压力,她欣然答应,便带着结案材料跑一趟。
祁紫山开车时问她:“你是不是有心思?”
“没有啊。
”
“真的没有吗?”祁紫山瞥了她一眼。
“我哪有什么心思。
”
“那就好,等送完材料,我带你去商场转转吧。
”
“去商场干嘛?”
“散散心,反正曲队也说了,今天给你放半天假。
”
“那你是占我放假的便宜。
”
“我给你当司机,且说不定你买了衣服,我还要给你提回来,你说我占了什么便宜。
”
李疏梅笑了笑:“算了吧,上班时间哪有心情买衣服,早点回去吧。
”
“由不得你,不是马上春节了,曲队叫我来买对联和气球,把办公室装扮一下。
”
原来如此,李疏梅不禁白了他一眼。
等送完结案材料去商场的路上,李疏梅问:“紫山,你说,方雅雯和谭玲会怎么判?”
祁紫山没有作答,而是默默望着前方,玻璃窗外的阳光在他脸庞上映出浮动的斑驳。
半晌,他说:“疏梅,法律是无情的猎刀,这不假。
但,她也是温暖的光芒啊!”
-----------------------
作者有话说:(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
”这表明家庭暴力是法律所严格禁止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定义:“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这一定义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形式和范围。
*
2025年,中国在反家庭暴力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新法规和政策,重点强化了法律执行、技术赋能和受害者保护机制。
以下是主要的新规和措施:
1.家暴告诫制度全面实施
强制告诫书:公安机关对轻微家暴行为必须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并录入全国反家暴信息库。
同一施暴者两年内被告诫两次后再次施暴,可直接刑事立案。
电子证据采信:语音威胁、社交媒体骚扰、即时通讯记录等数字证据首次纳入告诫书采信范围。
2.家暴行为与征信系统联动
信用惩戒:施暴者将被列入社会信用黑名单,限制担任公职、从事教育或医疗行业,部分城市(如成都、杭州)试点限制购房、高消费及贷款额度。
离婚财产分割倾斜:家暴方在离婚诉讼中可能仅获≤30%财产份额,子女抚养权优先判给无家暴史一方。
3.人身安全保护令强化执行
数字化监控:通过“反家暴APP”实时监测保护令执行情况,施暴者接近受害人500米内自动触发警报并通知警方。
异地协作:支持跨省申请保护令,异地公安机关需在24小时内协助执行(如迁居、子女临时安置)。
4.家暴认定标准细化
精神暴力明确入刑:经常性谩骂、恐吓(如每日辱骂、长期威胁)被认定为家暴,电子证据(如游戏聊天、微信语音)可作为关键证据。
“分手暴力”纳入家暴范围:离婚冷静期、分居或离婚后1年内发生的骚扰、威胁行为,警方需优先处置。
5.儿童保护机制升级
强制隔离措施:若施暴者曾对未成年人施暴,法院可裁定子女暂由社工机构照管,切断接触渠道。
学校强制报告义务:发现学生情绪异常或受伤,学校须24小时内报警,否则最高罚款5万元。
6.技术赋能与社会支持
高危家暴预警平台:整合110报警、妇联投诉、医院记录等数据,AI自动识别“多次报警”“扬言杀人”等高危特征,推送红色预警。
紧急报警手环试点:高风险受害者(如北京朝阳区)可配发手环,长按3秒直通派出所并定位。
7.抢夺、藏匿子女被明确为家暴
2025年司法解释规定,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属于家暴,受害方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或人格权侵害禁令。
8.施暴者行为矫正试点
江苏、广东等地设立“家暴者强制心理干预中心”,法院可裁定施暴者接受6个月以上认知治疗,否则影响信用评级。
这些新规旨在从法律、执法、技术等多维度强化反家暴体系,但仍面临基层执行差异、技术覆盖不足等挑战。
受害者应积极保留证据(如报警记录、伤情鉴定、电子数据),及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或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