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节(3/3)
”
纪长蘅知道华瑶早已探明她的底细,也知道自己尚有可用之处。
她只能在太皇太后与华瑶之间选择一位主子,绝不能脚踏两条船,更不能自作聪明,在主子的宫里搬弄是非。
纪长蘅犹豫了片刻,太皇太后对她不薄,但她记起了太皇太后身边的老太监王全顺。
王全顺照顾太皇太后四十年,既有功劳,也有苦劳。
当初王全顺被太上皇杀了,太皇太后没说一个字,全当世上没有这个人了。
而她伺候太皇太后也只有四年,又怎能奢望太皇太后高看她一眼?
她曾经在仁寿宫当差,如今她来到了太极宫,那她就要在太极宫当差。
她身不由己,命不由人,其实也没有选择。
纪长蘅伏跪在地上:“陛下是九五至尊,天地万物之主,奴婢能伺候您,便是奴婢的造化。
奴婢奉您为主,必会尽力效忠,绝不敢有二心。
”
华瑶道:“好,起来吧。
”
纪长蘅缓慢地站起身来。
她原本以为自己还要再多跪一会儿,没想到华瑶这么快就让她站起来了。
她躬身弯腰,又行了一个礼:“陛下圣恩浩荡,奴婢惶恐。
”
华瑶道:“你是个知礼数的,仁寿宫把你教得不错,你办事应该也办得不错。
朕宣召了宫正司的两位宫正,你与两位宫正好好商量商量,今日的大宴上,为什么朕定下的银耳羹临时换成了杏酪羹?若是有人擅作主张,你把这些人找出来,再去禀告皇后,听懂了吗?”
管理内廷事务的“六局十二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六局”只有女官,“十二监”只有太监。
“六局”又被称作“六局一司”,是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以及宫正司的总称,“宫正司”负责监察其余六局。
大约一百年前,兴平帝当政,大力提拔内廷女官。
从那时起,女官在皇城的地位一直高于太监,宫正司对内廷十二监也有问责之权。
宫正司官阶最高的官职,就是“宫正”。
纪长蘅毕恭毕敬道:“是,奴婢听懂了。
”
华瑶从龙椅上站起来。
她缓步走向纪长蘅。
她的身量比纪长蘅略高一些,纪长蘅非但没有抬头,反倒把头低下去了,丝毫不敢迎上她的目光。
华瑶暗示道:“你曾经是太皇太后最器重的女官,你要多提点那两位宫正,别让她们白费功夫。
”
纪长蘅道:“奴婢遵命。
”
华瑶离开了偏殿。
她宣召了内阁高官和六部重臣,正准备在御书房召开内阁会议。
全国各地的战事渐渐平息了,当前第一要务是稳定局势,保证今年秋天的粮食产量、棉花产量,以及水路、陆路的畅通运输,极力减少各州各府冻死、饿死的平民人数。
相较于家国大事,今日大宴上的羹汤点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华瑶不会浪费时间亲自追查。
华瑶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树荫之下。
纪长蘅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她在偏殿等待了一会儿,等来了宫正司官阶最高的两位女官。
其中一人名为崔叶,年约四十岁,官职为正五品宫正,她在宫正司任职了二十年。
崔叶见到纪长蘅,连忙行了一个礼:“纪姑姑,我来给您请安了。
”
纪长蘅
道:“崔大人,我不和你客套了,我现在是太极宫的掌印女官,咱们的主子都是当今圣上,天下至尊至贵、至高至上的圣人。
咱们要谈论正事,只需就事论事,也没什么可避讳的了。
”
崔叶道:“您请讲,纪姑姑。
”
纪长蘅直接问道:“今日大宴上的银耳羹,为什么换成了杏酪羹?那银耳羹是陛下亲自选定的,也不知是谁擅作主张,更换了菜品,这惹出的麻烦可太大了。
此人若是心存歹意,在羹汤里加了点什么东西,闹出祸事来,谁能担当得起?”
崔叶跪到了地上:“请姑姑明察,开宴之前,菜单上写的还是银耳羹,后来尚食局的两位尚食官就把菜品换了。
”
纪长蘅道:“你去找她们问个清楚,她们二人若是不肯开口,那就革除她们的官职,把她们贬到冷宫去伺候太上皇的嫔妃。
”
纪长蘅的声调温柔婉转,她说出口的威胁却是十分恐怖。
崔叶丝毫不敢耽搁,只怕自己慢了一步,皇帝的怒火就会发泄到自己身上。
她从没伺候过华瑶,但她深知皇族的本性。
在皇城里,任何细微的变动都有可能牵涉到权力之争。
她听从华瑶的吩咐,才能保全身家性命。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宫正司也把大宴上发生的事情查了个水落石出,涉事的宫女和太监共有七人,宫正司按照宫规严厉处罚了他们,又把他们贬出了京城,终身不得返回。
内廷六局十二监深感震惊,又经历了镇抚司长达半个月的搜查,闹得人心惶惶。
镇抚司抓出了几个偷盗财宝的贼人,至此,六局十二监终于平静下来,渐渐也习惯了宫里的新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