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3/3)
祟把盘子里的点心往帕子里藏。
庆熙帝咳了一声,“怀舟,你今早没吃饱?不够朕再让人给你上一盘?”
裴景淮自以为做的隐蔽,没想到被抓了个正着,不好意思地摸了下耳朵,“回陛下,臣不饿,臣只是……觉得内子会喜欢这道点心,想带回去给她尝尝。
”
谁让沈令月平时在家总念叨,说不知道宫里的御膳都是何等美味。
裴景淮刚才吃了一块松子酥,就想把剩下的几块给她带回去尝尝鲜。
庆熙帝一愣,随即放声大笑,调侃道:“这娶了媳妇儿的人就是不一样,怀舟都知道疼人了。
”
裴景淮还想给自己找点借口,灵机一动:“陛下,这次多亏了臣的妻子机智聪敏,能从侯府田庄的鱼塘中发现异样,这才有了后续的追查。
您是天子,富有四海,赏她一盒点心,不过分吧?”
裴景翊起身向庆熙帝告罪,“陛下,怀舟言行无状,您千万别和他一般计较。
”
“哎,说了多少遍,自家人说话不必这么小心。
”
庆熙帝倒是来了兴趣,“你给朕细说说,你夫人是怎么发现异样的?”
裴景翊汇报的都是一板一眼的正事,虽然切中要害,但总归少了点细节。
他还记得裴景淮的妻子,沈杭家的闺女嘛,上次进宫谢恩,盯着高贵妃看痴了,把贵妃逗得花枝乱颤,回去了还在夸沈家丫头有眼光。
裴景淮得了庆熙帝发话,立刻精神起来,眉飞色舞地夸了一通。
庆熙帝听得入了神,“你们救了一只小狐狸,那狐狸还懂得报信救主?”
“对啊,我们围脖儿可聪明了!”
裴景淮脱口而出,又拍了下嘴。
完了,怎么真叫成围脖儿了?
庆熙帝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指着裴景淮哈哈大笑,“这名字……促狭。
”
裴景淮认命了,夸完沈令月和围脖儿,又不忘提起燕宜。
“大嫂也很聪明,她读书多,什么都懂,教臣和哥哥用湿帕子捂住口鼻,避开毒烟,还认得那些矿石……”
他的声音在裴景翊暗含警告的目光中越来越低,突然反应过来,连忙岔开话题,“都是臣平时读书少,没见识,差点把黄铁认成狗头金呢,哈哈,哈哈哈!”
好在庆熙帝也没多想,京城里的大家闺秀哪个不是饱读诗书,各有所长,不然同安公主也办不起云韶女学来,怕是连教书的女博士都请不到几个。
他听了半天,还是对那只叫围脖儿的小狐狸最感兴趣。
“此狐聪颖,贵妃见了一定喜欢,改日让你们的媳妇儿带进宫来给她瞧瞧。
”
裴景翊委婉提醒:“陛下,这狐狸怕生,野性难驯,连臣都险些被它抓伤,只恐伤了贵妃娘娘。
”
庆熙帝只好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又依裴景淮所请,赐了沈令月和燕宜一人一盒点心,并一盒珠花,算是对她们这次“立功”的奖赏。
裴景淮抱着点心盒子高高兴兴出了宫,坐上马车才想起有件大事忘了办。
“我也出了不少力,陛下怎么没说赏我啊?”
裴景翊恨铁不成钢地扫他一眼,“你一开口都是弟妹如何聪慧如何心善有好报,陛下哪还记得你?”
裴景淮撇撇嘴,不服气的道:“切,这点小功劳,我还不放在眼里呢。
下次,下次我肯定搞个更大的,让陛下赏我赏的实至名归。
”
裴景翊闭上眼睛,捏了捏眉心。
累了,带不动。
……
裴景翊和裴景淮出宫后,庆熙帝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神色慢慢沉了下来。
“杨寒呢,他回来了没有?”
“回陛下,杨百户刚到不久,正在隔间候着呢。
”
“宣他进来。
”
杨百户很快进了殿。
庆熙帝问:“此次行动伤亡如何?抓住了几个活口,审出幕后主使没有?”
杨百户一一回禀,又道:“根据守卫的口供,他们只负责在山里监督那些矿工下井挖矿,又有几个技工师傅专门负责制造雷管。
每个月会有一名中年男人进山,将制作好的雷管带走,并给他们送来下个月的口粮和原料。
”
“下次进山运雷管的日子是在什么时候?”
“三天后。
”
庆熙帝点头,“那你们就再在山里等上三天,务必要抓住这个接头人,查清他的身份。
”
杨百户领命,正要退下,又被庆熙帝叫住。
他眯起眼睛,语气微沉:“依你观察,昌宁侯府对山中有矿一事,之前真的毫不知情吗?”
杨百户浑身一凛,连忙跪下:“陛下明鉴,臣……臣的确仔细观察过裴家两位公子的反应,但二人全程都没有任何异常表现,裴主事十分避嫌,丝毫没有插手搜查。
裴二公子更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救下了好几个锦衣卫的兄弟。
依臣看来,他们俩与私矿绝无瓜葛。
”
庆熙帝松了口气,摆摆手让杨百户下去了。
杨百户退出大殿,还没走多远,迎面就遇上了安王。
他连忙躬身行礼。
安王认出他身上的锦衣卫服饰,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矜持地摆摆手,便从他身旁走过。
杨百户也不以为意,锦衣卫就是天子手里的一把刀,上至皇室宗亲,下至文武百官,对他们都是厌恶多过敬畏,避之不及。
太监通传后,安王走进殿内,脸上挂着温和无害的笑容。
“皇兄在为何事发愁?臣弟愿意为您分忧。
”
庆熙帝回过神来,笑着摇摇头,“你一个富贵闲人,哪懂得朝堂上的烦心事啊。
来来,正好陪朕下一盘。
”
二人开始对弈。
庆熙帝敲打着棋盘,突然想起来,“太妃去五台山礼佛三年,也差不多该回来了吧?”
李太妃,安王生母,自先帝驾崩后就移出宫与安王同住,信佛十分虔诚。
庆熙帝点点他,“太妃在五台山斋戒祈福,你们夫妇又在京城开善堂,救穷苦,上天迟早会看到你们一家子的诚心,赐给你一个儿子的。
”
安王勉强笑了下,点头道:“皇兄说的是,母妃确实有回京的打算,不日即将动身。
她想赶在八月初八观音诞之前回京,并在京中办一场盛大的布施法会,希望陛下能准允。
”
“太妃有这个心意当然是极好的,这可是大功德。
”
庆熙帝一口答应下来,又说:“安王府能操办过来吗?不若叫上礼部,一起拟个章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