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星系防御阵线与文明跃迁(1/3)
林峰伫立在水星轨道施工平台的中央控制室,指尖轻轻划过那泛着幽蓝光芒的恒星发动机蓝图全息投影。
三维模型在他眼前悠悠旋转,随着他的手势,核心反应堆直径数据被放大至1200米,环绕其四周的16个等离子喷射口宛如巨兽的呼吸孔,能量传导管道以拓扑结构在虚拟空间中延展铺陈。
当他的目光停留在超导材料标注区域时,系统面板蓦地弹出猩红提示:【主线任务:90天内完成恒星发动机原型机研发,任务奖励:文明等级提升至1.0级】。
在实验室的环形走廊里,技术团队正把解锁的“日冕合金”超导材料接入测试系统。
这种基于YBCO体系改良的复合材料,采用011-IG熔渗生长工艺制备而成,在纳米CeO?掺杂的作用下,实现了Y-211粒子的超细化分布。
“超导线圈在10亿安培电流下稳定运行72小时,电阻始终保持为0。
”首席工程师的声音通过通讯器清晰传来,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显示,采用无氟PA-MOD法制备的薄膜在77K零场下Jc达到2MA/cm2,而经TFA-MOD工艺优化的BTO/YBCO夹层结构更是创下了10MA/cm2的临界电流密度记录。
等离子体约束磁场强度达到8.7T,远远超过织网者黑洞引擎的6.2T,日冕合金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定格在827MPa,满足800MPa的设计阈值,戴森球能源传输效率稳定在98.3%,单小时可收集4.2×101?焦耳能量。
全息沙盘之上,地球模型被红色警戒线框住——织网者文明的黑洞引擎虽能产生1.5×101?牛顿推力,但其氘氚燃料消耗速率比人类方案高出30%。
林峰调出星际跃迁引擎的研发日志,当年超导线圈在曲速场半径2米时的震颤场景仍清晰如昨,而如今,更大的挑战摆在眼前:要将5000万K的等离子体压缩成直径300米的喷流柱。
当第七根能量传导管道焊接完毕时,实验室警报突然拉响,等离子体温度监测仪的数字疯狂攀升,最终在5021万K时稳定下来,冷却系统的液氦储罐压力指针缓缓回落至安全区间。
在水星背面的原型机试验场,那个蓝色等离子喷流首次划破真空的黎明,整个星球的环形山都被映照成深邃的靛蓝色。
喷流持续了17秒,推力计显示峰值达到1.23×101?牛顿,恰好将模拟地球质量的配重块推离预设轨道。
然而,林峰凝视着系统倒计时面板上的“71天19小时”,通讯器里突然传来月球观测站的紧急报告:柯伊伯带外侧出现37个不明曲率信号,正以0.8倍光速向太阳系内圈移动。
恒星发动机的等离子喷流尚未在观测屏幕上完全消散,林峰面前的量子加密屏幕突然亮起刺目的红色警报。
守望者文明的全息投影在真空中展开,类人形生物的硅基皮肤反射着星图背景的冷光,其头部位置直接投射出猎户座悬臂γ-7星域的三维坐标——织网者舰队正以4.3光年的距离向太阳系高速逼近。
与此同时,红警系统的提示框骤然弹出:【支线任务:72小时内完成“星链穹顶”防御系统升级,任务奖励:空间曲率稳定器】。
当预警网络的红色警报在主控室急促闪烁时,林峰的指令已通过量子纠缠网络传遍整个防御体系。
个激光炮塔的瞄准线在全息地图上汇成金色光网,原有的由颗卫星组成的防御网络正在进行紧急扩容,新增的“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