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纪四】(3/3)
有嫌隙,就抛弃燕国投奔赵国。
将军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理解的,可你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回信答复说:“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国的足迹远至楚都郢;而吴王夫差却不以他为然,赐给他皮囊(鸱夷)装尸投入江中。
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话可以立功,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没能及早发现两位君主气量不同,所以直到被投入江中还不改变他的忠心。
保全性命,成就功业,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
使自己遭受诋毁侮辱性的诽谤,从而损害先王知人善任的英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
面临不测之罪,想侥幸贪图私利,这是道义所不敢做的。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断绝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洗刷名声。
臣虽不才,也曾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诲。
希望大王多多留意吧!”于是燕惠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也恢复了与燕国的往来,最终在赵国去世,号称望诸君。
(田单施惠与齐襄王的猜忌)?
田单担任齐国相国,有一次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人赤脚蹚水过河,冻得发抖,出水后走不动路。
田单就解下自己的皮袍给老人穿上。
齐襄王听说后非常厌恶,说:“田单这样施恩于人,难道是想要夺取我的国家吗?不早点防备,恐怕日后有变故。
”襄王环顾左右无人,只有殿堂下有一个人在串珠子(贯珠者),襄王就叫住他问:“你听到我说的话了吗?”那人回答:“听到了。
”襄王问:“你认为该怎么办?”那人回答:“大王不如顺势把这事变成自己的善行。
大王可以嘉奖田单的善举,下令说:‘寡人担忧百姓挨饿,田单就收容他们给他们饭吃;寡人担忧百姓受冻,田单就解下皮袍给他们穿;寡人担忧百姓劳苦,田单也为此忧虑,很合寡人的心意。
’田单做了这些好事而大王嘉奖他,那么田单的善举也就是大王的善举了。
”襄王说:“好。
”于是赏赐给田单牛肉和酒。
过了几天,那个串珠子的人又来拜见襄王说:“大王在群臣朝见时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在大殿上向他作揖致谢,口头慰劳他。
然后发布命令,寻找国内饥饿贫寒的百姓,收容并救济他们。
”襄王这样做了后,又派人到民间暗访,听见大夫们互相议论说:“田单爱护百姓,唉!这其实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貂勃力保田单)?
田单向齐襄王推荐了貂勃。
襄王有九个宠幸的近臣,想要中伤安平君田单,就一起对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王曾派将军率领一万人来援助齐国。
现在国家已经安定,社稷也已稳固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去向楚王表示感谢呢?”襄王问:“左右近臣中谁可以担任使者?”那九个人说:“貂勃可以。
”貂勃出使楚国,楚王盛情款待,留他饮酒数月不归。
那九个近臣又一起对襄王说:“貂勃以一介使臣的身份,能让拥有万乘兵车的楚王挽留这么久,难道不是因为倚仗了田单的权势吗?况且安平君(田单)和大王您之间,君臣关系不分上下(无异无别)。
而且他内心想做不好的事,在国内安抚百姓,对外怀柔戎狄,礼遇天下的贤士,他的志向是想有所作为啊,希望大王明察!”过了几天,襄王说:“把相国田单给我叫来!”田单摘下帽子,赤着脚,袒露上身(表示认罪)进宫,退下时又主动请死罪。
过了五天,襄王说:“你对寡人没有罪过。
你只要守你做臣子的礼节,我守我做君主的礼节就行了。
”貂勃从楚国回来,襄王设宴款待他。
酒兴正浓时,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貂勃离开席位,行了跪拜大礼(稽首)说:“大王比得上周文王吗?”襄王说:“我比不上。
”貂勃说:“是的,臣本来就知道大王比不上。
那么比得上齐桓公吗?”襄王说:“我比不上。
”貂勃说:“是的,臣本来就知道大王比不上。
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得到姜尚,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尊为仲父;现在大王得到安平君这样的功臣,却直呼其名‘单’!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况且从开天辟地,有人类以来,作为臣子所建立的功劳,有谁能比安平君更大呢?大王不能守住先王留下的社稷,燕国人发兵袭击齐国,大王逃到城阳(莒城)的山中躲避。
安平君凭借着岌岌可危的即墨城(三里之城,五里之郭),率领疲惫的士卒七千人,擒获了燕军统帅(司马),收复了千里之广的齐国失地,这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啊!正当那个时候,他如果舍弃在城阳的大王而自立为王,天下也没有谁能阻止他。
然而他考虑到道义,认为不能那样做,所以修筑栈道木阁,到城阳山中迎接大王和王后,大王您这才得以返回国都,统治百姓。
现在国家已经安定,百姓已经安宁,大王却直呼其名‘单’!就是小孩子也不会这样做。
大王应该赶快杀掉那九个奸臣来向安平君谢罪,否则,国家就危险了!”襄王于是处死了那九个近臣并驱逐了他们的家族,加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今山东掖县)一万户作为食邑。
(田单攻狄受挫与鲁仲连的警示)?
田单将要攻打狄人(齐国境内或附近的少数民族部落),前去拜访鲁仲连征求意见。
鲁仲连说:“将军您这次攻打狄人,恐怕攻不下来。
”田单说:“我当初凭借即墨城残存的败兵就击败了拥有万辆战车的燕国大军,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现在攻打一个狄人小城却攻不下,这是为什么?”说完,田单没有告辞就上车离开了,随即率军攻打狄人,结果围攻了三个月也没能攻克。
齐国的小孩子们唱起了童谣:“将军的帽子大得像簸箕(箕),长长的宝剑拄到下巴(颐)。
攻打狄人攻不下,白骨累累堆成丘。
”田单这才感到恐惧,又去请教鲁仲连:“先生您当初断定我攻不下狄城,请您说说其中的道理吧。
”鲁仲连说:“将军您在即墨的时候,坐下就编草筐(蒉),站着就拿铁锹(锸),做士卒的榜样。
您激励士兵说:‘我们没有退路可逃了!国家宗庙已经毁灭了!今天(指战败的屈辱)到头了!我们除了拼死一战还能投奔哪里呢!(归于何党)’那个时候,将军您抱有必死的决心,战士们也没有苟且偷生的念头,听了您的话,无不挥泪振臂,决心死战。
这就是您能打败燕国的原因。
如今,将军您在东边有夜邑的封地供奉,在西边有淄水之滨的娱乐享受,腰带上挂着黄金装饰,在淄水、渑水之间骑马驰骋,只想着生活的欢乐,没有了必死的决心。
这就是您现在不能取胜的原因啊。
”田单说:“我的心思,先生您都点明了。
”第二天,田单就激励士气,亲自巡视城防,站在箭矢和石块能射到的地方,擂起了战鼓。
狄人终于被攻克了。
(孟尝君田文的结局)?
当初,齐湣王灭掉宋国后,想除掉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逃奔魏国,魏昭王任命他为国相,他联合诸侯共同打败了齐国。
齐湣王死后,齐襄王复国,而孟尝君在诸侯间保持中立,不隶属于任何一国。
齐襄王刚即位时,畏惧孟尝君,与他和解结交。
孟尝君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争夺继承权,齐国和魏国乘机联合出兵灭亡了孟尝君的封地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孟尝君绝后。
周赧王三十七年(癸未年,公元前278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国大良造(最高武职)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并焚烧了楚国先王陵墓所在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
楚襄王的军队溃散,再也无力组织抵抗,于是向东北方向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
秦国将郢城一带设置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周赧王三十八年(甲申年,公元前277年)?
秦国武安君白起平定了巫郡(今重庆巫山一带)、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地区,秦国初次设置黔中郡。
魏昭王去世,他的儿子魏圉(yǔ)即位,即魏安厘(xī)王。
周赧王三十九年(乙酉年,公元前276年)?
秦国武安君白起攻打魏国,攻占了两座城池。
楚襄王聚集东部地区的士兵,得到十余万人,再次向西进军,收复了被秦国占领的长江以南十五座城邑。
魏安厘王封他的弟弟魏无忌为信陵君。
周赧王四十年(丙戌年,公元前275年)?
秦国丞相(相国)穰侯魏冉率军攻打魏国。
韩国派大将暴鸢(yuān)率军救援魏国,魏冉大败韩军,斩杀四万人。
暴鸢逃往开封(今河南开封西南)。
魏国被迫割让八座城池求和。
魏冉得胜后再次攻打魏国,驱逐魏将芒卯,进军至北宅(今河南郑州北)。
接着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被迫割让温城(今河南温县西南)求和。
周赧王四十一年(丁亥年,公元前274年)?
魏国又与齐国结成合纵联盟抗秦。
秦国穰侯魏冉出兵攻打魏国,攻占了四座城池,斩杀四万人。
鲁缗公(鲁文公贾)去世,他的儿子姬雠(chóu)即位,即鲁顷公。
周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年,公元前273年)?
赵国、魏国联合攻打韩国的华阳(今河南新郑北)。
韩国向秦国告急,秦王(秦昭襄王)起初没有救援。
韩国宰相(相国)对陈筮(shì)说:“事情非常紧急了!希望您虽然身体不适,也能辛苦跑一趟(一宿之行)。
”陈筮于是出使秦国,拜见穰侯魏冉。
魏冉问:“韩国情况很危急了吧?所以才派您来?”陈筮回答:“还不算太急。
”魏冉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说?”陈筮说:“如果韩国真的危急万分,就会改变立场投靠他国了。
正因为还不是最危急的时候,所以我又来求援了。
”魏冉(意识到韩国可能倒向别国)说:“我明白了,我们这就发兵。
”于是穰侯魏冉会同武安君白起以及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秦军八天就赶到华阳城下,击败魏军,赶跑了主帅芒卯,俘虏了三员魏将,斩杀十三万人。
武安君白起又率军与赵将贾偃交战,在黄河边击败赵军,将两万赵军士兵赶入河中淹死(沈其卒)。
魏国大臣段干子请求割让南阳(魏南阳,今河南济源、孟县一带)给秦国以求和。
纵横家苏代(苏秦之弟)对魏王说:“想要得到秦国封赏(玺)的是段干子;想要得到土地的是秦国。
现在大王您让想要土地的人(秦国)控制着封赏的权力,而让想要封赏的人(段干子)控制着割让土地的决定权,这样下去,魏国的土地迟早会被割光啊!用割让土地去讨好秦国,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说:“道理是对的。
可是,割地求和的事已经开始办了,没办法再改变了!”苏代说:“玩六博棋之所以重视‘枭’(一种棋,可吃掉对方棋子),是因为形势有利就吃掉对手的棋,不利就停下。
现在大王您运用智谋怎么还不如用‘枭’棋明智呢?”魏王不听,最终还是割让南阳给秦国以求和。
南阳地区实际上包含了修武(今河南获嘉)。
韩厘王(韩咎)去世,他的儿子韩然即位,即韩桓惠王。
(黄歇上书谏阻秦伐楚)?
韩国、魏国已经臣服于秦国,秦王准备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魏两国军队共同讨伐楚国。
计划尚未实施,楚国的使者黄歇恰好到达秦国。
黄歇得知这个消息,担心秦国乘胜一举灭亡楚国,于是上书给秦王说:
“臣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走向反面,冬去夏来就是如此;堆叠到极高点就会危险,叠棋子就是如此。
如今秦国的疆域,已占有天下西、北两边(遍天下有其二垂),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万乘大国的疆域从未有过的。
秦国先王(昭襄王之前的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不忘与齐国接壤,以断绝合纵联盟的中枢(要)。
如今大王派盛桥在韩国掌权(守事),盛桥促使韩国割地给秦国,这是大王不动用武力,不施展威势,就得到百里土地,大王真可谓贤能啊!大王又发兵攻打魏国,堵住魏都大梁的城门,攻占河内地区,夺取燕(今河南延津东北)、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虚(今河南延津东)、桃(今河南长垣西北)等地,进军邢丘(今河南温县东),魏军像云一样聚集却不敢救援,大王的功绩也够大了!大王休整军队两年后再次出兵,又攻占了蒲(今河南长垣)、衍(今河南郑州北)、首(今地不详)、垣(今山西垣曲东南)等地,兵临仁(今河南滑县)、平丘(今河南封丘东),黄(今河南民权西北)、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等城闭城自守(婴城),魏国终于屈服。
大王又割取了濮水以北(今河南濮阳一带)的土地,控制了齐、秦之间的交通要道(注齐、秦之要),切断了楚国、赵国联系的通道(脊)。
天下诸侯多次联合(五合六聚)却不敢救援,大王的威风也达到顶点了(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王如果能保持功业、守住威势,收敛继续攻取的心思,而推广仁义之道,使以后没有祸患,那么您足以与‘三王’并列成为第四位,与‘五霸’并列成为第六位了!大王如果倚仗人口众多,凭借军队强大,趁着摧毁魏国的余威,就想用武力使天下诸侯君主都臣服于您,臣担心这样做会带来后患啊。
《诗经》说:‘事情都有好的开始,但很少能有好的结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经》说:‘狐狸渡水,终究会弄湿尾巴。
’(狐涉水,濡其尾)这都是形容开始容易,坚持到底难啊。
从前吴王夫差信任越国,放心地北上伐齐,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战胜齐国后,回来时却在三江(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之滨被越王勾践擒获。
晋国的智伯瑶信任韩康子、魏桓子,联合他们攻打赵襄子,围攻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西南),眼看就要胜利了,韩、魏两家突然反叛,在凿台(今山西榆次南)之下杀死了智伯瑶。
如今大王妒忌楚国没有被摧毁,却忘记了毁灭楚国反而会使韩、魏更加强大(因秦伐楚需借道韩魏,或韩魏乘机扩张),臣替大王考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楚国,是您的援手(援也);而邻国(韩、魏),才是您的敌人(敌也)。
现在大王相信韩、魏两国对您友好,这正和当初吴国相信越国一样啊!臣担心韩国、魏国表面用谦卑的言辞来消除眼前的祸患,实际上却是想欺骗大王您这样的强国啊。
为什么呢?因为大王对韩、魏两国没有累世的恩德,却有几代积累的深仇大恨啊!韩、魏国君的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下的,快有十代了(十世)。
所以,韩国、魏国不灭亡,就是秦国社稷最大的忧患。
如今大王却要资助他们(韩魏)一起去攻打楚国,岂不是大错特错吗!
况且,攻打楚国将从哪里出兵呢?大王要向仇敌韩国、魏国借路吗?恐怕军队出发那一天,大王就要担忧他们能否回来了。
大王如果不向仇敌韩、魏借路,那就必定要攻打随水(今湖北随州境内)以西的楚国土地。
那一带都是宽阔的河流、浩荡的水泽、山林、溪谷,都是无法耕种的不毛之地(不食之地)。
这样,大王只有毁灭楚国的虚名,却没有得到土地的实惠。
况且,当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赵、魏、韩、齐四国必定会趁机全部起兵响应大王。
秦国和楚国的军队胶着在一起无法脱身;魏国就会趁机出兵攻打原先宋国的地方(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等地),这样原先宋国的土地将全部丧失(故宋必尽);齐国也会向南进攻楚国,占领泗水沿岸地区(泗上必举)。
这些地方都是平原沃野(膏腴之地),四通八达。
这样一来,天下各国就没有比齐、魏更强的了。
臣替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亲善。
秦国、楚国联合为一体,然后兵临韩国,韩国必定会束手投降(敛手而朝);大王再控制住崤山的险要(施以东山之险),利用黄河的便利(带以曲河之利),韩国必定会成为您的附属国(关内之侯)。
如果做到这一步,大王只需用十万军队驻扎在新郑(戍郑),魏国就会胆战心惊(梁氏寒心),许城(今河南许昌东)、鄢陵(今河南鄢陵北)的魏军只能闭城固守(婴城),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召陵(今河南漯河东)的通道就被切断了(不往来)。
这样,魏国也会成为您的附属国。
大王一旦与楚国亲善(壹善楚),那么关内拥有万辆兵车的两个大国之主(指韩魏)就会把注意力放在齐国身上,齐国右边的土地(指济水以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拱手而取)。
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一经两海),制约天下诸侯(要约天下),这样就使燕国、赵国得不到齐国、楚国的援助,齐国、楚国也得不到燕国、赵国的援助。
然后您再以威势震动燕、赵两国(危动燕、赵),直接胁迫齐、楚两国,这四国不待您费力攻打就会臣服了。
”
秦王(秦昭襄王)采纳了黄歇的意见,下令停止武安君白起的行动,辞谢了韩国和魏国的出兵请求,并送黄歇回国,与楚国缔结友好盟约(约亲于楚)。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白话文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