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盐策开源(1/2)
是夜,福宁殿内烛火摇曳。
郑皇后立于赵佶身后,纤纤玉指力度适中地按揉着他的太阳穴。
她能清晰的感觉到,官家虽闭目养神,但眉宇间那道深刻的川字纹并未舒展,身体也依旧紧绷,显然思绪仍沉浸在繁重的国事之中。
“官家,朝政虽要紧,也需顾惜圣体。
”郑皇后轻声劝慰,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心疼。
赵佶拍了拍她的手背,示意自己无碍。
皇后的按摩确实让他紧绷的神经舒缓了些许,但脑海中关于“三冗”问题的风暴却未曾停歇。
冗军,正如他之前对李纲所言,有皇城司这把利剑悬颈,有李纲、种师中等实干之臣推行,加上自己收回禁军权柄、亲自监督,纵然会遭遇军中既得利益者的反弹,甚至可能引发局部骚动,但凭借雷霆手段和逐步替换军官的策略,他有七八分把握能在一年内初见成效,至少能裁汰掉大部分空额和老弱,将禁军初步整顿为一支可战之兵。
但冗官……想到此处,赵佶心中便是一沉。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至少短期内是如此。
大宋的官僚体系经过百多年繁衍,早已盘根错节,恩荫、荐举、科举,无数渠道将士大夫子弟送入官场,机构重叠,人浮于事。
若要彻底解决,非得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机构改革,重新厘定各部门权责,大规模裁撤冗员。
这动的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奶酪,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制根基。
一旦操之过急,引发的反弹将远超整顿禁军,甚至可能动摇统治基础。
“时机未到啊……”赵佶在心中暗叹。
现在他的权力基础还不够稳固,皇城司初建,新军未成,朝中支持改革的势力也还未形成气候。
贸然对官僚体系开刀,无异于引火烧身。
此事,必须缓行,待军权在握,财力充裕,培养起一批属于自己的实干官僚后,再徐徐图之。
那么,眼下最快能见效,阻力相对较小,又能为他积累雄厚财力以支撑军改和未来官改的突破口,就只剩下“冗费”了。
节流固然重要,但开源更为关键!
作为工科博士,赵启的记忆里有着超越这个时代千年的知识宝库。
制盐、制皂、玻璃、水泥、甚至更高级的炼钢……无数能够带来暴利的技术在他脑中盘旋。
但选择哪一个作为起点,需要慎重。
不能太惊世骇俗,要符合当下的生产力水平,而且要能快速产生巨大效益。
盐!无疑是首选。
盐铁专卖自古就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但宋代盐政弊端丛生,官盐价高质劣,私盐泛滥,大量利润流入私囊和盐枭之手。
若能改进制盐技术,提高效率和质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