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辽使求援 军中交心(1/2)
接下来的几日,赵佶有意调整了节奏。
他深知弦绷得太紧易断,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这架刚刚开始加速的帝国机器,都需要短暂的喘息。
除了必不可少的早朝和批阅紧要奏章,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龙骧军的训练中。
这并非单纯的放松,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政”。
赵佶知道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重要性,所以在尘土飞扬的校场上,在共同挥洒的汗水中,他不再是那个高踞九重、令人生畏的皇帝,更像是一位与将士同甘共苦的统帅,或者说,一位格外关心军队建设的“同袍”。
这么多天下来,赵佶以惊人的毅力适应着高强度的训练,骑术、弓弩皆有长进。
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机会,与龙骧军中的中级军官们也有了更多直接接触。
如骁骑营以刚毅勇猛,擅使长矛的都指挥使韩震,机敏过人,精于侦察的斥候营指挥孙恪,以及箭术超群,沉默寡言的弓马营副指挥刘衍等人,都渐渐的发现,这位官家并非想象中的那般高高在上,反而颇为健谈,且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一次训练间隙,众人围坐休息,赵佶很自然地拿起水囊灌了一口,抹了把汗,对韩震笑道:“韩都指挥使,朕观你操练长矛阵,气势很足,但转向似乎略显滞涩,可是有何难处?”
韩震没想到官家观察如此细致,愣了一下,连忙拱手:“陛下明鉴!确实如此,人马披甲转向时,队列易散,末将正在琢磨如何改进。
”
赵佶点点头,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道:“或许可试试分层转向,或以旗号细分指令?朕不通具体战阵,只是提个想法,具体如何,还需你们这些行家自己摸索。
”他这种平等探讨的态度,让韩震等人倍感亲切,也更能接受。
他又看向孙恪:“孙指挥,朕听闻你擅侦察,如今北边多事,若派你潜入敌境,你最需要何种支持?”
孙恪思索片刻,谨慎答道:“回陛下,精良地图、可靠的接应点、以及……能迅速传递消息的渠道,最为紧要。
”
“嗯,此事朕记下了,会让皇城司与枢密院协同研究。
”赵佶郑重承诺。
他又转向寡言的刘衍,询问了新配发的改进弩机在实战应用中的感受,刘衍虽话不多,但回答切中要害,让赵佶对装备的优缺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通过这些看似随意的交谈,赵佶不仅了解了基层的实际情况,收买了人心,更将自己“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