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新政涟漪(2/2)
。
尤其是《数算启蒙》,那简便的计数和算法,对于帮助家里记账、经营小本生意,竟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汴京,一家新开的“格物书肆”前,排起了长队。
大多是穿着短打的工匠、伙计,或是领着孩童的市井百姓,他们争相购买那两本价格低廉的“新学”书籍。
“俺家小子,学了这新算学,帮俺算账都快了不少!”一个贩夫模样的汉子喜滋滋地对旁人说道。
“听说这《格物浅说》里,有省力的法子,俺们东家让大家都来看看……”一个工匠打扮的人低声议论着。
种子,已然播下。
虽然它还很弱小,虽然它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巨大阻力,但它毕竟在贫瘠的土壤中,发出了稚嫩的幼芽。
可以想见,当秋季实务特科开考之时,或许真能从这些接触过新学的寒门子弟中,选拔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被严密护卫的京西山谷中,将作大营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高炉的基础已经夯筑完毕,巨大的耐火砖正在窑中烧制。
水力锻锤的工坊率先建成,在宇文恺的亲自调试下,利用溪流落差带动的巨木重锤,轰然砸下,每一次撞击都让地面微颤,锤炼铁胚的效率远超人力数倍,引得围观工匠阵阵惊呼。
军器监内,更是热火朝天。
双倍工钱和奖赏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工匠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改进神臂弓的弩机结构在一个老工匠的巧思下得以优化,射速提升了近一成;打造甲叶的工艺在反复试验中也有所精进。
新式的马鞍、马镫、弩箭、刀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出来,检验合格后,便立刻装箱,由皇城司派人押送,一部分补充龙骧军,另一部分则秘密运往北方,支援王禀的行动。
赵佶站在福宁殿的露台上,手中拿着各地呈报的关于蒙学堂设立进度的奏章,耳边仿佛能听到西方山谷中传来的隐约锤声,能感受到这座古老帝国在新政的催动下,那缓慢而坚定的蜕变。
他知道,反对的力量并未消失,只是暂时蛰伏。
北方的强敌更不会因他的内部整顿而放缓脚步。
王禀的三千铁骑,如同投入黑暗中的火种,生死未卜。
但至少,他不再像刚穿越时那般无助。
他有了初步忠于自己的皇城司,有了开始焕发活力的军工体系,有了李纲、种师中等一批能臣干将,更有了那播撒向天下的、或许能改变未来的新学种子。
“报告陛下!”内侍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枢密院急报,北方有王禀将军消息传来!”
赵佶精神一振,立刻转身:“呈上来!”
喜欢宋骑天下请大家收藏:()宋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