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渤海残光(2/3)
下的誓约。
老杨带着村民用硒矿粉在田埂画出巨大的莲花,花心处嵌着那枚救了所有人的齿轮,齿轮缝隙里还卡着黑西装男子遗落的假手指,指肚里刻着境外公司的最终坐标。
小李,把抗盐酶3号的基因序列传给农科院。
陈景明用铜扣碾碎假手指里的定位芯片,碎屑落在稻苗根部,立刻被根须分泌的酶液分解,告诉他们,沈工的稻子不是普通作物,是长在地里的护土密码
夜风裹着渤海湾的咸腥掠过试验田时,陈景明正蹲在第三号育种区。
他指尖划过稻苗叶尖,那些泛着金属光泽的叶片立刻颤出细密的银纹,宛如无数微型齿轮在黑暗中咬合转动。
远处的风车发电机发出老旧的吱呀声,与稻苗震颤的频率奇异地重合,让他想起十二星门开启时湖心岛传来的共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又在看‘星轨稻’?”老杨的声音从田埂传来,手里提着的马灯在泥地上投下晃动的光圈。
老人肩上搭着件沾满机油的工装,口袋里露出沈工日志的蓝布封面,“刚才苏芮测过,这批稻种的硒含量超过普通水稻三百倍,茎秆里的纳米合金丝排列方式……跟沉渊遗迹的护壁结构简直一模一样。
”
陈景明没回头,只是从工装裤口袋里摸出那页泛黄的日记残页。
纸边还留着火烧的焦痕,正是他在父亲遗物箱底找到的——十年前那场烧毁观测站的大火,唯独这页被压在防磁盒下幸存。
残页上父亲的字迹潦草得像星轨碎片:“……莲核共鸣测试失败,第七区出现‘蚀骨’反应,沈工说必须用‘星轨稻’做载体……”
“载体?”老杨凑过来,马灯照亮他鬓角新添的白发,“你父亲1970年参与的‘守土计划’,难道真把莲核能量注入了稻种?”他翻开沈工日志,指着其中一页泛黄的拓印:“你看这张星轨分布图,试验田的坐标正好对应十二星门的第七道弧光落点,当年沈工他们把这里设为‘莲心培育区’……”
突然,陈景明的手指顿在残页边缘。
那里有个模糊的火漆印,过去十年他一直以为是蜡渍,此刻在马灯光线下却泛着异样的金属光泽。
他想起三天前在湖心岛古柏下找到的黑色莲核,其表面流动的金色星轨,竟与这火漆印的纹路隐隐相似。
“帮我照亮。
”他急促地说,将残页平放在稻叶上。
老杨赶紧把马灯凑近,灯油的气味混着稻田特有的泥土腥气。
就在灯光聚焦的瞬间,火漆印突然像活物般蠕动起来,暗红色的蜡质层层剥落,露出下面浸透血渍的字迹——那不是墨水,是早已干涸的血珠,在夜色中泛着诡异的微光。
“1970-2025,守土人未歇,因土下有莲,莲心有光。
”
陈景明的心脏猛地一缩。
1970年,正是父亲加入沈工团队的年份;2025,是今年。
守土人……他想起父亲失踪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加密信息:“我们守护的不是土地,是土地里生长的光。
”此刻血字里的“莲”,无疑是指莲核,而“莲心有光”,难道是指埋在试验田下的能量核心?
“地底下有东西!”老杨突然低喝,将马灯照向地面。
湿润的黑土正在轻微隆起,稻苗根部渗出淡紫色的磷光,像极了十二星门开启时的坐标网格。
陈景明立刻想起沈工日志里被虫蛀的那几页——“……以星轨稻为引,莲核共鸣将激活地下门枢,切记避开‘蚀骨’的金属感应……”
“快联系林薇!”他猛地站起身,残页上的血字突然发烫,仿佛有电流顺着指尖窜进血管,“让她检查岛东钻井平台的监测数据,1970年沈工团队在那里建过临时反应堆,可能和……”
话音未落,渤海湾方向突然爆出刺目白光。
原本废弃多年的“深海七号”钻井平台,其顶层的信号灯竟诡异地亮了,蓝白色的光柱划破夜空,直刺试验田上空。
陈景明瞳孔骤缩——那光柱的频率,和当年蚀骨机械虫集群攻击时的脉冲信号完全一致!
“是‘蚀骨’!”老杨的吼声被海风吹散,他从腰间扯出改装后的磁暴探测器,屏幕上的绿点正以钻井平台为圆心疯狂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