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智对“鸿门宴”(2/2)
题有的他熟悉,有的则完全陌生。
自由讨论环节,一位研究古代礼仪的教授,似乎有意考校他,特意点名问道:“听闻墨先生对古礼颇有研究,不知对《仪礼·士冠礼》中‘三加弥尊,谕其志也’一句,有何高见?”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在墨千秋身上。
林小小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墨千秋不慌不忙,起身微微欠身,从容答道:“前辈面前,不敢言‘高见’。
依晚辈浅见,此句所言,不仅是冠礼中三次加冠、冠饰渐次尊贵的仪式,更深层在于通过外在仪节的递进,引导受冠者内心志向的确立与提升,由对个人仪容的重视,逐步导向对家国责任的担当。
此乃‘礼’之于‘人’的教化之功,内外的统一。
”
他引证适当,理解深刻,且完全从义理角度阐述,避开了可能涉及具体考古发现或学术争议的细节。
回答既展现了他的学识,又不露锋芒。
那位教授闻言,微微颔首,不再追问。
其他几位原本带着审视目光的学者,眼神中也多了几分认可。
整场研讨会,墨千秋大多时间都在静听,只在极少数确有把握且时机恰当的时候,才谨慎地插言一二,其观点往往能切中肯綮,令人耳目一新。
散会后,竟有几位学者主动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希望日后能多多交流。
回程的车上,林小小兴奋不已:“你太厉害了!我看那些老教授看你的眼神都变了!”
墨千秋却并无得意之色,只是淡淡道:“学问之道,如履薄冰。
今日虽侥幸未出纰漏,然自身浅薄,吾自知之。
此后更当潜心学习,方可不负他人之期许,亦不负己心。
”
经过此番“鸿门宴”,墨千秋不仅未被打压,反而在学术界初步树立了一个“谦逊有礼、确有实学”的形象。
这为他在此界的立足,又增添了一块颇有分量的砝码。
研讨会后不久,市公安局户籍科的赵警官再次联系了墨千秋。
这一次,他的语气缓和了许多,并透露,国学研究会的几位专家,在了解到墨千秋的情况后,联名向有关部门出具了一份说明,证明墨先生在传统文化领域具备相当的造诣,建议对其身份问题予以“特殊人才”方面的酌情考虑。
命运的齿轮,似乎正在朝着有利于墨千秋的方向,悄然转动。
喜欢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请大家收藏:()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