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奇人传> 第104章 雪帅彭玉麟传奇—重整旗鼓 威震江淮
第104章 雪帅彭玉麟传奇—重整旗鼓 威震江淮(1/3)
【第四卷:重整旗鼓威震江淮】
梅姑的离世,如同在彭玉麟生命的苍穹中抽走了最亮的那颗星辰,他的世界陷入了漫长的黑夜。
那一口喷在绝笔信和红梅图上的心头之血,似乎也带走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丝温热。
自此,“雪帅”之“雪”,不再仅仅是形容其用兵之奇诡、临阵之冷静,更添了一层内心永冻的悲凉与孤寂。
九江前线,战事依旧胶着。
彭玉麟将无尽的悲痛强行压制在冷峻的面容之下,全部精力投入到军务之中。
他处理公文更加勤勉,巡视营垒更加频繁,操练水师更加严苛。
唯有如此,才能暂时麻痹那蚀骨剜心的痛苦。
夜深人寂时,他才会取出那幅染血的《红梅图》和梅姑的绝笔信,就着昏黄的灯火,默默凝视,一坐便是半夜。
那方“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的印章,被他用丝线牢牢系在胸前,紧贴心房,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梅姑最后的一丝气息。
咸丰六年(1856年),对于湘军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
石达开用兵如神,在江西战场屡挫湘军。
是年秋,太平天国内部爆发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回师天京,江西压力骤减,这才给了湘军喘息之机。
彭玉麟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与杨岳斌等水师将领全力整饬在湖口之战中受损的水师。
他总结湖口失利的教训,认识到水师不能冒进,必须与陆师紧密配合,稳扎稳打。
他大力扩充船队,增造坚固战船,尤其是仿造和改进的“长龙”、“快蟹”等大型炮船,增强了水师的正面攻坚和火力输出能力。
同时,他更加注重水勇的训练,尤其强调在复杂水道、恶劣天气下的操舟和作战能力。
在此期间,他与坐镇南昌的曾国藩书信往来频繁,不仅商讨军务,也偶尔流露心声。
在一封致曾国藩的信中,他写道:“自遭家难,万念俱灰,唯以此身报效国家,或可稍减罪愆。
水师经此整顿,规模初复,士气可用,但求稳慎,不敢再涉险躁。
”曾国藩回信深为慰藉,并勉励他“化悲痛为力量,此正男儿报国时也”。
彭玉麟将梅姑遗物中的那枝干梅花,精心保存在一个紫檀木匣中,随身携带。
每当决策军国大事,或心绪难平之时,他便会打开木匣,看着那虽已干枯却形态犹存的梅花,仿佛能从中汲取到梅姑所代表的坚韧与清贞的力量。
他的笔下,梅花越发苍劲,墨色更加沉郁,题诗也常带悲凉之音,如“孤根历尽冰霜苦,未肯随风委路尘”,“心似寒梅已成铁,拼将碧血染乾坤”等句,既是对梅姑的怀念,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
咸丰七年(1857年)以后,战争重心逐渐东移。
湘军战略目标转向夺取安徽,进逼天京。
彭玉麟统帅的湘军水师(时已与杨岳斌部分开,彭主要负责下游战事)成为长江上的绝对主力,承担着掩护陆师、运输粮饷、封锁江面、攻坚城池的重任。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湘军陆师李续宾部进攻太平军重兵防守的九江府。
九江城高池深,太平军守将林启荣防守极为顽强。
彭玉麟率水师牢牢控制江面,昼夜轰击城墙,并彻底切断九江与外界的任何水上联系,使城内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是役,湘军陆师采取地道爆破之法,终于攻克九江,林启荣以下一万七千余守军全部战死,场面惨烈。
彭玉麟虽对敌军之顽抗感到震惊,但也深知此战对打通长江航道、威慑天京的战略意义。
九江克复,湘军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