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仙二(1/3)
1、天子行路:仙凡之间的车辙
周穆王姬满,五十岁那年登上了王位。
父亲周昭王南巡未归的阴影,未能磨灭他血液里奔涌的渴望——他自少时便痴迷神仙之道,一心想效法轩辕黄帝,让天子的车辙马迹,踏遍八荒四极。
于是他驾驭着名动天下的八匹神骏,由天下第一的御者造父执鞭,开始了浩荡的西巡。
大军过处,戎狄慑服。
他猎得珍异的白狐玄貉,郑重地在黄河源头祭祀河宗之神。
更令人瞠目的是,当车驾行至弱水之畔,传说中鸿毛不浮的弱水,竟有鱼鳖鼋鼍纷纷涌出水面,以身躯架起一座浮桥,让天子的车驾安然渡过!这究竟是神力护佑,还是万物感其诚?
他一路向西,直至登上巍巍舂山之巅。
而此行最璀璨的华章,在昆仑瑶池之畔展开。
琼浆玉液,仙乐飘飘,西王母这位统御西极的至尊女神,亲自为穆王设宴。
酒至半酣,西王母轻启朱唇,歌声如云外清籁:“白云悠悠在天际,归途迢迢万里遥。
山川横亘阻且长,愿君长生永不老,他日或可再重来?”歌声里是超脱尘世的神仙岁月,是跨越生死的邀约。
穆王举杯,目光却越过瑶池的氤氲仙气,投向遥远的东方故土:“待我东归,和洽诸夏,令万民安康,天下均平。
那时节,定当再来访你!”这承诺里,是君王对苍生的责任,是凡俗对仙境的眷恋,却也隐隐透出难以两全的预兆。
三年光阴弹指而过。
穆王自西而东,途经雷首、太行,终于回到了宗周。
仙境的琼浆玉露,终究抵不过社稷的召唤。
此时,曾得老子真传的尹喜早已遁入终南山南麓的流沙草庐清修。
穆王追索着这位智者的遗迹,更在草庐附近招纳隐士尹辄、杜冲等人,特意营建了楼观台,时常亲往拜谒问道。
楼观台香烟缭绕,仿佛成了他搁置在红尘与仙途之间的驿站。
瑶池的玉盏映照着西王母眼中的永恒,而穆王的车辙却深深碾进东方的泥土。
他许诺过“和洽诸夏,万民平均”,这誓言如沉重的冠冕,压住了飞升的羽翼。
西王母歌中的“将子无死”,是神仙对凡人的悲悯;穆王口中的“吾顾见汝”,却是帝王对仙境的奢望。
楼观台的香烟,终未能接引他重返瑶池。
他活了一百零四岁,立朝五十四载,足迹遍及天下,兑现了“车辙马迹遍天下”的豪情,却终究未能实现“尚能复来”的仙梦。
这求索的轨迹,恰似一道永恒的隐喻:凡人纵使贵为天子,也难逃命定的疆界——仙山缥缈在白云之外,而社稷苍生,才是他车辙真正无法逾越的归途。
那八骏神驹扬起的尘土,落定后,只余人间烟火,与史册上一条无法抵达仙界的车辙。
2、燧林火影:帝王难渡的澄静关
燕昭王自继位起,心头便燃着一团异样的火。
他是燕王哙之子,却对父辈的权谋疆土不甚热忱,唯痴迷那虚无缥缈的神仙之道。
许是心诚所致,一位名唤甘需的仙人竟甘为臣属,侍奉左右。
甘需为王描绘昆仑仙台登临真境的玄妙,字字如清泉涤荡:“欲致大道,须去嗜欲,撤声色,归于无思无为之境。
”昭王深以为然,摒除杂念,潜心修持。
如此日久,竟引动另一位仙人谷将子御风而来,郑重相告:“西王母将亲临燕宫,一观陛下修为进境,并示以至高灵玄秘要。
”此言如石头静水,在昭王心中激起无尽涟漪。
一年后,祥云缭绕,仙乐隐隐,西王母果真降临凡尘宫阙。
她携昭王同游于燧林之下——这片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异之林。
林影婆娑间,西王母细说炎皇钻取天火的古老智慧。
当夜幕低垂,侍者燃起以碧绿桂脂炼制的明烛,光华柔和,映照宫室如同白昼。
奇景陡现:忽有飞蛾成群,口衔点点星火,如萤如雨,纷纷栖落于燕宫檐角梁柱。
更奇妙的是,这些灵蛾竟吐纳凝结出一种名为“圆丘砂珠”的宝物,颗颗浑圆,流光溢彩。
昭王命人采撷,串成佩饰悬于腰间。
其后,昭王登临高耸的握日之台,又得神鸟自九天衔来“洞光之珠”。
此珠光华内蕴,置于殿中,酷暑顿消,心绪烦闷亦随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