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神仙二十八(3/3)
的山谷里透着柔和的光,像是有无数盏灯在里面亮着。
他跟着捀子慢慢走进山谷,越往里走,那光越亮,最后竟像日月照耀一般,把整个山谷照得清清楚楚。
契虚心里又惊又怕,后背不知不觉冒出了汗,连头发都竖了起来。
走了一会儿,捀子指着石壁下卧着的一个人说:“那人姓乙,名叫支润,原本也是人间的普通人,后来得道才到了这里。
”契虚顺着看去,只见那人闭着眼睛,神态安详,身上似乎也透着淡淡的光。
他正想再多看几眼,捀子却催着他继续往前走。
又走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他们来到一座石屋前。
捀子推开门,对契虚说:“里面是真君,你进去拜见吧,记得态度要恭敬。
”契虚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迈步走进石屋。
屋里坐着位老者,身穿白色长袍,面容慈祥,见契虚进来,缓缓开口问道:“你既来此,可知‘三彭之仇’是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契虚一下子愣住了,他从未听过“三彭之仇”,张了张嘴,却答不上来。
老者也不责怪,只是耐心解释道:“‘彭’是三尸的姓,这三尸常年住在人的身体里,专门盯着人的过错。
每逢庚申日,它们就会把人的过错记录下来,上报给天帝。
所以想学仙的人,得先断绝这三尸,这样才能修成神仙;不然的话,就算你再用心修行,也没什么用处。
”
契虚听着老者的话,恍然大悟,连忙跪下磕头:“多谢真君指点,贫道受教了。
”老者点了点头:“你既有向道之心,又能吃苦,日后定有成就。
你先回去吧,好好修行。
”
从石屋出来后,捀子就带着契虚往回走。
回去的路还是之前走过的那些,可契虚心里却跟来时完全不一样了,满脑子都是真君说的“断绝三尸”的道理。
路上,他忍不住问捀子:“大哥,真君说的三尸,真的能断绝吗?”捀子笑道:“只要你能坚守本心,不被贪念、嗔念、痴念所困,自然就能断绝三尸。
修行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啊。
”
回到太白山后,契虚找了个山洞住了下来,按照真君的指点,一边继续绝粒吸气,一边修养心性:遇到山里的野兽,他不驱赶,只是安静地避开;捡到猎人丢失的弓箭,他会放在显眼的地方,等着猎人来取;就算遇到下雨天,山洞漏雨,他也不抱怨,只是找些茅草把漏雨的地方堵上。
他再也没跟别人提起过去稚川的事,只是默默修行。
日子一年年过去,契虚的道行越来越深,面色也越来越红润,看起来比同龄的僧人年轻不少。
到了贞元年间,他离开了太白山,搬到了华山脚下居住。
有一回,荥阳的郑绅和吴兴的沈聿从长安往东出关,走到华山脚下时,天忽然下起了大雨。
两人没带雨具,看见路边有间简陋的茅屋,便跑过去敲门,想进去避避雨。
开门的正是契虚,他见两人浑身湿透,连忙把他们让进屋里。
茅屋里很简单,只有一张石床、一张木桌和几把竹椅,墙角堆着些晒干的草药。
郑绅和沈聿坐下后,才发现屋里没有厨房,也没有米缸,忍不住问:“师父,您平日里吃什么啊?”契虚笑着说:“我早已断绝五谷,平日里就靠吸气和草药过活,不用做饭。
”
两人听了都很惊讶,沈聿忍不住问:“师父,断绝五谷会不会很辛苦啊?我听说有人绝粒几天就受不了了。
”契虚摇了摇头:“刚开始确实有些难受,总觉得饿,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其实最难的不是绝粒,是守住本心。
只要心不贪、不躁、不怨,就算吃再多苦,也不觉得难。
”
郑绅和沈聿听着契虚的话,心里都很受触动。
那天雨下了很久,他们在茅屋里跟契虚聊了很多,听他讲太白山的生活,讲修行的道理,直到雨停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后来,郑绅和沈聿逢人就说,华山脚下有位得道的高僧,不仅能绝粒修行,还懂得很多人生道理。
可契虚依旧像以前一样,每天打坐、采药、修行,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说,他都不为所动。
契虚这一生,从长安的僧人到太白山的修行者,再到华山脚下的隐士,始终坚守着向道之心。
他明白,仙都虽好,却不是修行的终点;真正的修行,不在远方的稚川,而在自己的心里——只要能守住本心,断绝贪嗔痴念,就算身处尘世,也能拥有一片安宁的“仙都”。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有人追求事业,有人追求家庭,有人追求理想。
可无论追求什么,最难的都是守住本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困,不被一时的困难所打败。
就像契虚一样,只要心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就算走得慢一点,也终能抵达自己想要的“稚川”。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