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神仙三十(3/3)
低头擦拭着一把木剑。
“师父还没睡?”高个子汉子笑着走进来,“我来给你送些水,这位是乙支润先生,也是从人间来的,在稚川住了快十年了。
”
乙支润抬头看了契虚一眼,点头致意:“听说你被真君问了‘三彭之仇’?”
契虚点头:“正是,贫僧从未听过这个说法,不知先生能否解释一二?”
乙支润放下木剑,坐在竹凳上,缓缓道:“‘三彭’就是三尸神,住在人的身体里,分为上尸、中尸、下尸。
上尸住在脑子里,专门让人产生贪念,想要求名求利;中尸住在心里,专门让人产生嗔念,容易发怒怨恨;下尸住在肚子里,专门让人产生痴念,沉迷于享乐。
这三尸神每天都在监视人的言行,每逢庚申日,就会把人的过错记录下来,上报给天帝。
若是过错太多,就会折损阳寿,别说修行成仙,就连安稳度日都难。
”
契虚听得心头一震,原来自己这些年的不安,不是因为乱世,而是因为心里的“三尸”在作祟——想念父亲是痴念,不满乱世是嗔念,渴望修行有成是贪念。
他终于明白,道士说的“修出来的安宁”,不是躲开外界的纷扰,而是战胜内心的杂念。
“那该如何断绝三尸之仇?”契虚急切地问。
“很简单。
”乙支润指了指自己的胸口,“上尸怕‘静’,只要你每日静坐,不胡思乱想,贪念自然会少;中尸怕‘善’,只要你多做善事,不轻易发怒,嗔念自然会消;下尸怕‘俭’,只要你生活简朴,不贪图享乐,痴念自然会灭。
修行不在地方,而在人心,就算你住在闹市,只要能守住这‘静、善、俭’三个字,也能修成正果。
”
契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苦苦追寻的仙都,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心境。
他对着乙支润深深一揖:“多谢先生指点,贫僧终于明白了。
”
第二天清晨,契虚去向真君辞行。
真君见他眼神清明,笑着说:“你已悟了修行之要,留在稚川与否,都不重要了。
回去吧,把你悟到的道理,用在生活里,比在稚川待十年更有用。
”
侍从送契虚出稚川,走的还是来时的路。
路过莲花河时,契虚不再紧张,脚步沉稳地踩着莲花过了河;走到之前闭眼走的那段路时,他也不再好奇,只专注于脚下的路。
等他回到商山客栈时,老板惊讶地说:“师父才走了一天,怎么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眼神都亮了。
”
契虚笑了笑,没有解释,只是向老板道谢,然后转身回了太白山。
这次他没有再住山洞,而是在之前道士带他去的灵气谷地里,搭了一间简陋的茅庐。
每日清晨,他便去采柏叶,顺便帮山里的小动物包扎伤口;中午静坐修行,摒除杂念;傍晚则在谷地里散步,看夕阳落下,心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不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安史之乱平定,有人来太白山找契虚,说他的父亲李邕在战乱中保护百姓,被叛军杀害了。
契虚听了,没有哭,只是对着长安的方向拜了三拜,然后继续修行——他知道,父亲是为了善念而死,自己更要守住“善”字,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贞元年间,太白山的气候越来越冷,柏叶也越来越少。
契虚便收拾行李,搬到了华山下,依旧住在茅庐里,过着简单的生活。
有一回,荥阳人郑绅和吴兴人沈聿从长安东出潼关,走到华山下时,天降大雨,两人躲进了契虚的茅庐。
契虚给他们倒了杯热茶,听他们说起长安的繁华,说起人间的纷争,只是静静听着,偶尔点头。
郑绅好奇地问:“师父在山里住了这么久,不觉得孤单吗?”
契虚指着窗外的松树:“你看这松树,无论刮风下雨,都站在那里,不孤单吗?可它扎根在土里,吸收阳光雨露,长得越来越挺拔。
人也一样,只要心里有根,就算住在山里,也不会孤单。
”
郑绅和沈聿听了,若有所思。
雨停后,两人向契虚道谢,继续赶路。
走了很远,回头看时,还能看见契虚站在茅庐前,像一棵松树一样,挺拔而平静。
五、双仙启示:心定之处即仙境
张果在条山深处,依旧骑着他的白驴,时而采药,时而与樵夫聊天,活了千年,却始终像个普通的老者——他从不炫耀自己的仙术,也不追求世人的敬仰,只在山水间守着一份从容。
有人问他:“先生活了这么久,见过那么多朝代兴亡,难道不觉得可惜吗?”张果只是笑:“花开花落是常事,朝代兴亡也是常事,只要人心不坏,就算改朝换代,日子也能过下去。
”
契虚在华山下,依旧以柏叶为食,偶尔会有路人来茅庐避雨,他都会热情招待,却从不提自己去过稚川的事。
有人问他:“师父修行这么多年,能长生不老吗?”契虚摇头:“我不求长生,只求每天都能守住‘静、善、俭’,活得安心。
若是心里不安,就算活再久,也不快乐。
”
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人,一个是活了千年的白蝙蝠精,一个是乱世中修行的僧人,却有着同样的智慧——真正的“道”,从不是超凡脱俗的仙术,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仙境,而是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心定”。
张果能在帝王的邀请面前从容进退,不是因为他会“假死”,而是因为他不贪慕宫廷的富贵;契虚能在稚川悟到修行之要,不是因为他遇到了仙人,而是因为他终于明白,内心的安宁比外界的环境更重要。
就像跳山的云雾,看似能遮住山石,却遮不住张果的从容;就像太白山的风雪,看似能挡住路,却挡不住契虚的脚步。
人间的纷扰再多,只要心里有定数,就能像张果的白驴一样,叠起来能藏进巾箱,展开来能日行万里——既能顺应环境,又不迷失自己。
后来有人把张果和契虚的故事写进了书里,有人说他们是仙人,有人说他们是凡人。
可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有一点是肯定的:真正的“得道”,从来不是变成与众不同的“异类”,而是在平凡的生活里,活出最坚定的自己。
就像山间的松柏,无论四季如何变化,始终扎根土壤,向阳而生;就像河里的莲花,无论水面如何波动,始终保持洁净,不染尘埃。
心定之处,便是仙境;心善之人,便是仙人。
这,就是双仙故事留给世人最珍贵的启示。
2、滩复险
云安人翟乾佑,两道白眉如垂云覆额,双目炯炯似能洞穿幽冥。
他师从黄鹤山来天师,习得行气画符、伏虎降龙的真传。
卧榻从不设枕,只悬空而眠;预言未来之事,竟无有不言。
一日他踏入夔州闹市,忽对街坊道:“今夜有八位贵客过此,万望善待。
”众人不解,入夜却闻城西火起,烈焰吞没百余家。
天明时智者顿悟:“‘八人’相叠,岂非一个‘火’字?”众人闻之悚然。
他每入深山,猛虎驯顺如家犬相随;江心赏月时,友人笑问月宫虚实。
翟乾佑含笑扬袖:“诸君随我指端一观!”众人仰首,只见皓月骤扩半空,琼楼玉宇、金阶银阙历历在目,良久方隐。
最令他挂怀的,是云安盐井连通长江的三十里水路:近井十五里波平如镜,入江十五里却险滩密布,樯倾楫摧年年不绝。
翟乾佑怜商旅艰辛,登汉城山设坛作法。
朱砂画符,桃木剑指江心,十四处险滩下竟升起十四位龙须皓首的老者!
“诸龙听真,”翟乾佑声震林壑,“化险滩为安流,便商旅舟楫!”群龙俯首领命。
当夜江流陡变。
礁石沉入水底,恶浪消弭无形,三十里水路竟成通衢。
商船欢呼着扬帆直下,再无倾覆之忧。
月余后,十四位龙翁复踏浪而来:“仙师美意,吾辈感佩。
然天道忌满,人事忌全。
往昔险滩虽恶,却令舟子知敬畏,行船必检橹篙;激流虽凶,反教世人懂取舍,知何时当进当退。
”为首老龙银须拂动,“今水路太平无阻,舟人懈怠,夜航如履平川,遇雾仍鼓帆疾行——月余已翻覆十船,死者倍于往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翟乾佑持符之手猛然一颤。
他闭目良久,终向江心深揖:“是贫道僭越了。
”符纸扬空自燃。
风雷霎时奔涌江面!沉没的礁石如巨兽脊背破水而出,激流重新在嶙峋乱石间撞出雷鸣。
舟子们又绷紧了纤绳,喊起久违的号子。
唐天宝年间,翟乾佑奉诏入京,恩宠一时。
然岁余即归隐云安,唯留弟子“灰袋”道人行迹蜀中。
大雪封山之日,灰袋曾衣单衣投宿青城僧寺。
夜半住持忧其冻毙,推门却见热气蒸腾如炉,道人赤膊酣睡,汗珠在脊背上滚动生光。
云安江涛依旧咆哮着穿过新生的古滩。
舟人皆知:这喧腾水浪里,沉着一份仙人对尘世的悲悯与清醒。
激流磨舟骨,险滩砺人心——原来苍天所忌,从非人间坎坷,恰是看似圆满的通途。
无阻则生怠,无险则忘形,那平滑如镜的水面下,往往藏着倾覆之祸的暗漩。
3、金屑满炉
隋朝太子杨勇的孙子杨德祖,在大唐官拜尚辇奉御。
他痴迷道术,深信唯有金丹可延寿长生,将俸禄尽数投入炉鼎药石,家中常无隔夜之粮。
丹砂未成,人已清瘦如鹤。
一日,有位不速之客推门而入,自称凡八兄。
此人谈吐间玄机迭出,论及黄白变化、点石成金之术,竟如说家常便饭:“金丹小道,何足挂齿?金玉之变,不过咳唾间事。
”
德祖如遇真仙,敬奉唯恐不周。
可这凡八兄行止粗鄙,白日喧哗如市,入夜醉步踉跄,动辄拍案索要酒肉。
更深夜半,他撞开坊门回宅,巡街金吾亦不敢问。
德祖倾尽所有,奔走张罗,只求仙长稍展神通。
如此数月,凡八兄忽一日命德祖将家中所有铜器铁釜搬入丹房。
德祖刚将器物堆放整齐,却见凡八兄抡起铁锤,砰砰几下,竟将铜鼎铁釜尽数砸扁!碎片堆叠成丘,他倾入十七筐马骨碎屑般的黑药,引燃熊熊烈火,反锁丹房,便拖德祖去庭院赏月。
中夜月华如水,凡八兄忽停步,眼中醉意褪尽,澄澈如寒潭:“我乃太极仙官,因你道心至诚,特来点化。
世人只道金丹是宝,却不知大道在平常。
”他指向紧闭的丹房,“那炉中烧的,便是你倾家所求的长生之物。
”
德祖心头狂跳,急返丹房。
门开处,烈焰已熄,满室红光流转——炉中哪里还有什么铜铁碎片?只见赤金熔液如岩浆翻涌,冷凝成一块块沉甸甸的金砖!火光映照下,竟有数片金箔被热浪卷出,蝴蝶般飞旋着贴上墙壁、门框,如星子嵌入夜空。
凡八兄长笑一声,袖袍翻卷间,人已杳然。
唯余满室金光,映着德祖惊愕的面庞,和壁上那些灼灼生辉的金屑。
多年后,长安街市。
德祖忽见凡八兄当年的仆从提篮而过,急问仙踪何在。
那仆从遥指天际:“仙府已开,君可同往。
”言罢飘然引路,德祖紧随其后,从此消失于尘世。
杨府空宅寂寂,炉灰早冷。
唯壁上几点残金,历经岁月,兀自闪着幽微光芒。
当初德祖砸锅卖铁求索长生,哪想仙缘竟藏于破碎的铜釜与焦黑的炉膛?原来最重的金子,并非炉中凝固的块垒,而是仙踪掠过时,无意间点染在凡俗器物上的碎屑微光——它提醒着世人:大道不在渺茫云外,长生未必拘于丹丸;人间烟火里的淬炼与破碎处,或正藏着飞升的缝隙。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