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灵魂熔炉:禁忌接口(2/3)
纳米管和石墨烯为基础的柔性电极阵列,捕捉脑电信号;
然后通过微型光电转换模块,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再用超细柔性光纤束高速传输到皮下信号处理单元!”
嫦娥站在原地,电子眼闪烁频率加快,正在高速运算。
“理论可行。
光信号传输可实现更高带宽,同时避免电磁干扰和发热问题。
但技术难度极高。
”
何强笑了,这是几天来第一次笑容,苦涩而坚定。
“难度越高,越值得挑战不是吗?”
接下来的两周,何强完全沉浸在材料研发中。
起源岛地下基地的尖端材料实验室日夜不停地运转。
“推演、物质融合/分解”功能全力开启,以超高精度合成特殊碳纳米复合材料。
金属机械臂在超净间内精确操作,每一根纳米管的排列都经过精确计算。
何强时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只为调整一个微小参数。
全身肌肉都因长时间保持姿势而酸痛颤抖。
第十七天清晨,何强捧着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柔性透明薄膜,激动得手都在微微颤抖。
“成功了!第一代神经电极阵列样品!”
嫦娥检测了样品数据,电子眼闪烁着代表赞同。
“导电性超出预期17.3%,生物兼容性测试显示排异概率低于0.8%。
”
何强小心将样品放入保护舱,揉了揉酸痛的肩膀。
“光电转换模块怎么样了?”
“‘笨笨’正在进行第三轮光刻工艺,预计明天完成核心芯片制造。
”
何强将手中的咖啡仰头喝尽。
“信号编译算法还有一堆问题要解决。
”
“但您的身体——”
“我的身体早就习惯这个节奏了。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何强转向嫦娥,“继续显示生物信号编译核心的设计方案。
”
全息屏上立刻出现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图。
复杂程度远超任何人工智能模型,各种连接和节点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
“这才是整个系统中最棘手的部分。
”
何强凝视着那些线条,眉头紧锁,“如何实现生物神经信号与数字信息之间的无损转换。
”
嫦娥走到全息屏前,伸手调整了几个参数,整个模型随即变化。
“我已将‘天枢’V2的75%算力分配给神经信号编解码模型训练。
基于您之前的脑波数据和现有的脑科学理论,初步建立了一个粗略框架。
”
何强盯着那个复杂得令人发指的模型,陷入沉思。
“还不够,远远不够。
单纯的数据训练无法真正理解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本质。
”
又过了两周,何强终于完成了所有关键硬件组件的制造。
一套微型化的神经接口系统被小心地摆放在主实验台上:纳米级电极阵列、微型光电转换芯片、柔性光纤束、皮下信号处理单元原型……
每一个部件都凝结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汗水,以及他近乎燃烧的生命力。
“硬件准备就绪,是时候进入闭环测试阶段了。
”
何强没有急着进行植入手术,而是指示嫦娥取出了一个特制的头环。
“先做体外测试。
我需要确认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