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薯金流转与人心浮世绘(1/2)
孙小眼冒死带回的情报,被林川如巨石般压在心底,未向众人言明。
恐慌是无用的,只会自乱阵脚。
他深知,在外部雷霆降临之前,内部根基的稳固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而红薯丰收带来的“富足”,正是一块检验人心的试金石。
第一个浮现的难题,是“财富”的分配与流动。
破庙联盟的仓储前所未有的充实,但盐、铁、布匹、药材等物资却依然紧缺。
原始的以物易物效率低下,且难以公平衡量价值。
比如,一把好锄头该换多少红薯?一尺粗布又值几何?争执时有发生。
林川借鉴了古老智慧,推出了更为精细的“薯金”制度。
他请张五用硬木刻制了不同面值的印戳,在统一规格的竹牌上盖章,代表一定斤两的标准红薯干价值。
人们可按需将红薯或薯干存入公仓,换取“薯金”,再用竹牌在联盟内部兑换所需物资或支付劳务。
这超前的“信用货币”起初引发了巨大疑虑。
老成持重者如周文远,私下忧心:“虎子,这竹片片能当饭吃?大家伙能认吗?”就连王老栓也嘀咕:“还是实实在在的粮食捏在手里踏实。
”
林川不急不躁,他首先规定,联盟内部的所有公共支出(如巡逻队伙食、工匠报酬)一律使用“薯金”结算。
当赵铁柱用打造农具挣来的“薯金”顺利从仓库换到全家口粮,当负责晾晒薯干的妇人拿到“工钱”竹牌时,怀疑的目光才开始转为将信将疑。
小小的竹牌,悄然推动着一种崭新的、基于契约和信用的经济关系在旧秩序的土壤中萌芽。
然而,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
县城里的米商吴掌柜,如同闻到腥味的秃鹫,再次登门。
这次他不再仅仅通过赵德柱牵线,而是带着两名伙计,直接拉来了几车盐巴和铁器。
“小虎兄弟,”吴掌柜笑得像尊弥勒佛,“听闻贵处红薯大丰收,可喜可贺!这盐铁可是紧俏物,吴某特意备下厚礼,愿与兄弟交个朋友。
价格嘛,好商量,就用红薯来抵,如何?”他开出的条件,表面上比上次优厚,实则依然是想用廉价的工业品换取联盟最核心的生存资源,进行不等价交换。
林川尚未答话,一旁的王老栓却经过“薯金”的洗礼,眼界开了些,瓮声瓮气地问:“吴掌柜,你这盐啥价?铁啥价?咱这‘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