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龙恩难测,塞翁失马(1/3)
刘伯温走后,宗人府的小院恢复了往日的沉寂,但朱棣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不知道刘伯温会如何向朱元璋禀报,也不知道自己这番“梦中示警”的说辞能否过关。
接下来的几天,他度日如年,每一次院门外的脚步声,都让他心跳加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再召见他,宗人府的看管也似乎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是每日粗茶淡饭,无人问津。
这种“冷处理”让朱棣更加不安。
未知,往往比已知的危险更令人恐惧。
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表演太过火了?刘伯温那样的老狐狸,难道没有看出破绽?或者,朱元璋根本就不信,只是暂时留着他的小命,等分封大典彻底结束,再秋后算账?
时间在这种煎熬中又过去了一个月。
洪武三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常更冷一些,宗人府的小院里已经积起了薄薄的一层白雪。
朱棣裹紧了身上并不算厚实的棉衣,心中的寒意更甚。
他甚至开始考虑,如果真的被长期软禁,自己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为将来做准备。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转机来了。
这一天,宗人府的大门再次被打开,进来的不再是刘伯温那样的文臣,而是朱元璋身边最贴身的太监总管,司礼监掌印太监——李瑾。
李瑾脸上挂着职业性的笑容,但眼神深处却带着一丝审视。
“咱家奉陛下旨意,前来宣召四皇子。
”李瑾的声音尖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棣心中一紧,终于来了!是福是祸,在此一举!他强压下内心的激动,躬身道:“臣儿朱棣,恭迎父皇圣谕。
”
李瑾点了点头:“四皇子,请随咱家来吧。
陛下在御书房等你。
”
穿过层层宫阙,冬日的紫禁城在白雪的覆盖下,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肃杀。
朱棣默默跟在李瑾身后,目不斜视,心中却在飞速盘算着应对之策。
御书房内,暖意融融。
朱元璋正坐在大案后,批阅着奏折。
看到朱棣进来,他放下朱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落在朱棣身上,没有了金銮殿上的暴怒,也没有了初见时的复杂,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
“儿臣朱棣,参见父皇。
”朱棣跪倒在地,行三叩九拜大礼。
“起来吧。
”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在宗人府待了这些时日,可曾想明白了?”
朱棣站起身,垂首侍立,恭声道:“儿臣日夜反省,深知那日在金銮殿上,言语狂妄,冒犯天威,罪该万死。
多谢父皇仁慈,留儿臣一命。
”他选择了彻底低头,不再提什么“梦中示警”,也不再论分封利弊。
经历了宗人府的囚禁,他明白,在绝对的皇权面前,任何辩解都可能是画蛇添足。
朱元璋静静地看着他,看了许久,才缓缓开口:“你那日所言,‘分封必乱’,‘不如现在就反’,确实大逆不道,足以让你死十次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