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兵临城下风云急,韬光养晦再低头(1/3)
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尤其对于身处权力旋涡边缘的朱棣而言。
洪武二十五年,一个看似寻常的年份,却暗流涌动。
北平的春天刚刚驱散寒意,草木初萌,一封来自南京的加急旨意,便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燕王府乃至整个北平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旨意的内容很简单: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十万京营精锐,北上“备边”,防备北元残余势力南下,大军将暂驻通州。
通州,离北平城不过百里之遥!
十万京营精锐,那是帝国最核心的军事力量,由开国元勋冯胜统领,其矛头究竟是指向草原上的残元,还是……指向城内的这位“前科累累”的燕王?
消息传来,燕王府内一片凝重。
张玉、朱能等核心心腹齐聚朱棣书房,脸色都不太好看。
“王爷,冯胜素有‘常胜将军’之名,麾下十万京营更是虎狼之师。
屯兵通州,名为备边,实则……恐怕是冲着我们来的!”朱能性情最急,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担忧和一丝愤怒。
张玉也沉声道:“宋国公与蓝玉等将领交好,而蓝玉将军向来与我燕王府不睦。
此次他领兵北上,不得不防。
蒋瓛走后,朝廷看似放松了警惕,实则可能是在酝酿更大的动作。
”
陈敬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王爷,京营调动,耗费巨大。
若无陛下授意,冯胜绝不敢擅动。
这很可能是陛下对王爷这几年在北平‘安分守己’的一次终极试探,甚至……是清剿的前奏!”
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十万大军压境,这可比蒋瓛的锦衣卫密探要致命得多。
一旦冯胜找到任何“谋逆”的借口,或者干脆奉有“密旨”,北平这座孤城,燕王府这点家当,根本不堪一击。
朱棣端坐在太师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脸上却异常平静,看不出丝毫慌乱。
这几年的磨砺,已经让他从最初那个震惊、冲动的现代灵魂,逐渐蜕变成一个能够沉得住气的藩王。
他知道,历史上似乎并没有这次冯胜率军“备边”并屯兵通州的记载。
看来,他这个蝴蝶翅膀扇动的效应,已经开始引发一些不在历史剧本内的“剧情”了。
父皇朱元璋的猜忌心,比他预想的还要重,或者说,他在北平的“小动作”,终究还是没有完全瞒过那位老谋深算的洪武大帝。
“慌什么?”朱棣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冯胜虽强,十万京营虽众,但他毕竟是‘备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