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粮窖深处的"堡垒"裂痕(2/3)
里掏出个考古用的筛子,抓了把混杂着陶片、草籽和泥土的谷粒,炎上,点火。
干嘛?炎上虽然疑惑,还是照做了。
小火苗舔过筛子底部,把里面的草籽烧得噼啪作响,冒出股焦糊味。
稼穑的眉头果然皱了起来:住手!粮食是神圣的,不能这么糟蹋!他转动青铜葫芦,想把筛子吸过去,却被慕容艳反手扔进了旁边的窖穴。
想要?自己去拿啊。
慕容艳拍了拍手,那里面有五千年前的陈米,还有我们昨天清理出的陶片,混在一起可乱了,估计得筛三个小时才能分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稼穑的脸色肉眼可见地变差了,握着谷穗的手指关节都发白了。
他盯着那个窖穴看了足足半分钟,突然转身:我没时间跟你们耗。
青铜葫芦猛地变大,口朝下罩向慕容艳,把你们一起吸进去,自然会有人来收拾。
眼看葫芦口越来越近,慕容艳突然掏出个小布包,往空中一撒。
里面飞出上百只黑褐色的虫子,是她下午在燎祭坑附近收集的——一种生活在腐殖土里的昆虫,也是红山先民用来处理谷物害虫的天然农药。
慕容艳指向青铜葫芦。
土元们仿佛接到命令,纷纷钻进葫芦口。
稼穑脸色大变:你干什么?!他赶紧想收起葫芦,却已经晚了。
只听葫芦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原本光滑的青铜表面突然出现密密麻麻的小孔,像是被蛀空了。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慕容艳走到他面前,看着他手里慢慢枯萎的谷穗,你的葫芦能吸万物,却防不住这些小东西。
它们以腐殖质为食,青铜在它们眼里跟朽木没区别。
青铜葫芦突然发出声脆响,裂开道缝隙,那些被吸进去的谷粒、树枝全从缝里漏了出来。
稼穑踉跄着后退,难以置信地看着手里的葫芦:不可能......这是女神赐的法器......
现在是你的累赘了。
慕容艳捡起块从葫芦里掉出的玉饰,上面刻着仓廪实三个字,红山先民发明这种储粮葫芦,是为了守护粮食,不是用来打架的。
她把玉饰递过去,你叫稼穑,代表滋养与根基,却用力量来攻击,不觉得违背本意吗?
稼穑没接玉饰,只是盯着满地的谷粒,突然蹲下身开始捡。
他捡得极其认真,把每颗谷粒都按饱满度分类,连碎掉的都单独放在一边。
炎上看得直咋舌:都什么时候了还搞这套?有强迫症吧?
他在计算损失。
慕容艳解释道,红山时期粮食珍贵,掉一粒都要捡回来。
她也蹲下来帮忙,却被稼穑拦住了。
你捡错了。
他把慕容艳放在饱满堆里的半颗谷粒挑出来,这颗有虫眼,该放第三类。
他又指着炎上随便扒拉的谷堆,间距不均匀,方向也乱了,重新摆。
我操?炎上差点跳起来,你这人有病吧?
秩序是效率的基础。
稼穑一本正经地说,就像播种要间距相等,脱粒要迎风扬场,连捡谷粒都要讲规矩,不然......
不然会减产三成。
慕容艳突然接话,从背包里掏出本《红山农耕技术考》,书上记载,红山先民的耕作误差不超过三厘米,连脱粒的风向都要按甲骨文的来。
她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里画的储粮方法,跟你刚才摆谷粒的方式一模一样。
稼穑的眼睛亮了,第一次主动靠近慕容艳:你也懂农法?
略知一二。
慕容艳指着书里的插图,区田法的雏形,把土地分成小块,精准施肥,五千年前就能亩产两百斤,比同时期的中原农耕技术还先进。
稼穑的手指轻轻抚过插图,原本紧绷的嘴角慢慢放松:我以为......没人会在意这些了。
他突然叹了口气,他们都只想要五色石,没人问过我怎么种好庄稼。
慕容艳趁机掏出条用麻绳和黄玉珠编的手链:想不想看看真正的粮仓?我们在东边探方发现了完整的谷物加工区,有石磨盘和杵臼,上面的磨损痕迹能看出当时的加工流程。
她把手链递过去,戴上这个,跟我们走,我让你看五千年前的农业智慧,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稼穑盯着手链看了半天,又看了看满地按类别分好的谷粒,突然说:你们得把这些谷粒送到遗址仓库,编号登记,注明出土位置和受损程度。
他又补充道,仓库在东经119度31分,北纬41度21分,进去左转第三个架子,第二层,用防潮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