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回首京洛,宏图初定(1/3)
河内郡,怀县。
郡守府邸如今已成为袁绍的临时治所。
相较于月前洛阳的仓惶与虎牢关前的紧张,此地终于有了一种相对安稳的气息。
深秋的夜晚已有寒意,但书房内灯火通明,炭火盆驱散了清冷,映照着袁绍沉静而锐利的侧脸。
他站在一幅新绘制的河北舆图前,目光深邃。
图上,代表他势力的红色小旗牢牢钉在“河内”之上,而代表董卓的黑色阴影则笼罩着司隶。
一条清晰的箭头从河内伸出,如同蓄势待发的利剑,直指东北方向的冀州州治——邺城。
“主公,各地汇总的文书已整理完毕。
”荀攸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经过月余调养,他气色好了许多,此刻身着文士袍,更显沉稳干练。
他怀中抱着厚厚一叠简牍与绢帛,步履从容地走进书房。
袁绍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公达,辛苦了。
坐。
”
荀攸将文书分类置于案几之上,禀报道:“颜良、文丑二位将军日夜操练,现有兵马已扩充至八千,皆能战之锐士;许子远(许攸)联络冀州之事已有回音,耿武、关纯态度明确,愿为内应;王匡太守鼎力支持,粮草军械供应无虞;此外,近日又有三河骑士、并州游侠数百人来投,皆慕主公之名。
”
袁绍微微颔首,这些都在他的预料和掌控之中。
他逃离洛阳时带的不仅是人才和典籍,更是一面旗帜,一面反抗董卓、匡扶社稷的旗帜。
这面旗帜正在河北之地猎猎作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力量。
“蔡公近日如何?”袁绍问道,亲自给荀攸斟了一杯热茶。
“蔡公已安顿下来,正在整理抢救出的典籍,时常感叹,若非主公,华夏文脉恐遭重创。
皇甫将军则在与王匡太守商议河内防务,颇得敬重。
”荀攸接过茶杯,继续道,“华佗与张仲景先生已在城南设一医馆,不仅为我军将士诊治,亦为百姓看病,口碑极佳,民心渐附。
”
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河内,这个原本的跳板,正在他的经营下,迅速转化为坚实的根据地。
袁绍走到案几前,手指点在地图上冀州的位置。
“公达,依你之见,取冀州,当以何策为上?”
荀攸放下茶杯,神色一正,知道这是主公在考校他,也是在做最后的战略确认。
他略一沉吟,条理清晰地分析道:
“明公,冀州富庶,带甲百万,韩馥确非其主。
然其毕竟名义上是州牧,若直接强攻,虽或可胜,但难免损伤元气,且易授董卓以口实,斥我为叛逆,于大义有亏。
”
他手指划过地图:“故,攸以为,当以‘逼’为主,以‘抚’为辅,速战速决,减少震荡。
”
“哦?如何‘逼’,如何‘抚’?”袁绍饶有兴趣地问道,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一,借势而逼。
”荀攸目光闪动,“可广造舆论,言公孙瓒受董卓或他人唆使,即将南下侵吞冀州。
韩馥性怯,闻此讯必惊慌失措,其麾下如耿武、关纯等忠直之士,再趁机进言,言唯有迎请明公这等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