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暗流涌动,冀州密使(2/3)
叹一声,开始详细剖析:
“司隶明鉴。
冀州兵甲钱粮虽多,然韩使君优柔寡断,遇事不能决。
麾下文武,亦分作数派。
如长史耿苞、治中刘子惠等,或暗通董卓,或首鼠两端;如都督从事赵浮、程涣等,手握部分兵权,却只知听命行事,缺乏主见;真正心向汉室、愿保境安民者,除武与关纯兄外,唯有如审配、沮授等寥寥数人,然人微言轻,难以左右大局。
”
他语气沉痛:“至于兵力,冀州兵马虽众,然久疏战阵,将骄兵惰。
反观公孙瓒,麾下白马义从纵横幽州,如狼似虎;董卓西凉铁骑之悍勇,司隶您亲身经历,自不必多言。
韩使君每闻北疆或西境有警,便寝食难安,如此主君,纵有百万大军,又能如何?”
“至于司隶您……”耿武看向袁绍的目光带着敬佩,“您虽暂居河内,然诛阉党、抗董卓之名广播海内,河内新政卓有成效,民心归附。
更兼颜良、文丑世之虎将,荀公达、许子远等智谋之士辅佐,如今更有颍川才俊来投,声威日隆!此绝非‘区区数千兵马’可比。
冀州士民翘首以盼明主久矣!若司隶愿往,武与关纯兄愿为内应,联络审正南(审配)、沮公与(沮授)等正直之士,必可使韩使君‘主动’让贤,恭迎司隶入主邺城!”
一旁的许攸忍不住插话道:“耿司马,空口无凭。
你与关别驾如何能确保韩馥一定会让?又如何能保证邺城守军不会反抗?”
耿武显然早有准备,从容答道:“许先生所虑极是。
其一,韩使君性格懦弱,最惧兵戈。
只需司隶陈兵边境,再辅以北边公孙瓒即将南下的‘确切’消息,其心必乱。
其二,邺城城门尉乃关纯兄之心腹,届时可控制城门。
其三,州牧府护卫中,亦有武之旧部。
其四,也是最关键者,届时武与关纯、审配等人,将联名向韩使君陈说利害,言明唯有让位于袁司隶,方可保全其家族富贵,保全冀州不受兵灾。
内外交困之下,由不得他不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荀攸此时缓缓开口,问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耿司马深明大义,攸感佩。
然,司马与关别驾此举,虽为冀州百姓,然于韩冀州,终究有负托付之嫌。
司马心中,可曾有过挣扎?”
这个问题,触及了耿武内心的道德困境。
耿武神色一黯,沉默片刻,方涩声道:“荀先生此问,直指武之心腑。
韩使君于武,确有知遇之恩。
然,为主者,当以社稷江山、州郡安危为重。
使君既不能守土安民,武等若一味愚忠,坐视冀州沦丧,使君身死族灭,那才是真正的不忠不义!两害相权,武……取其轻!一切罪责,武愿一力承担!”说到最后,他语气决绝,带着一种殉道者的悲壮。
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众人肃然的脸色。
袁绍缓缓站起身,走到耿武面前。
他没有立刻回应耿武的计划,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耿司马,依你之见,绍若主冀州,当以何为先?”
耿武微微一愣,随即认真思索后答道:“当以安定人心,整顿武备,恢复民生为先。
”
“如何安定人心?如何恢复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