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双管齐下,舆论先行(2/3)
誓清妖孽”,并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扶社稷,同赴国难”!
檄文以袁绍的名义,遣快马抄送各州郡,甚至故意让副本流入洛阳。
一时间,天下哗然。
这篇檄文不仅首次系统地罗列了董卓的罪状,更明确打出了讨董的旗帜,将袁绍推到了反董联盟潜在领袖的位置上。
曹操在陈留得檄文,击节赞叹,立刻响应;袁术在南阳见闻,虽心中酸涩,却也不得不承认其兄占据了道德高地。
远在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等人,也都开始密切关注河内的动向。
冀州士人,更是人手一份传抄,私下议论纷纷,将袁绍视为挽救危局的希望。
第二箭:流言四起,邺城惶惶。
就在檄文引发热议的同时,许攸策划的流言攻势也如同瘟疫般在冀州,特别是邺城蔓延开来。
酒肆之中,有行商神秘低语:“听闻了吗?公孙瓒在涿郡集结了三万精骑,全是白马义从,就要南下‘借粮’了!”
茶棚之下,有流民绘声绘色:“何止借粮!我在北边亲眼所见,公孙瓒的使者从洛阳回来,怕是和董太师谈好了价钱,这冀州啊,怕是要换姓了!”
市井巷陌,更有传言有鼻子有眼:“韩使君吓得连夜召集幕僚,可长史耿苞收了董卓的钱,治中刘子惠和公孙瓒眉来眼去,都没安好心!这冀州,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了!”
这些流言真真假假,相互印证,如同无形的鞭子,不断抽打着韩馥本就脆弱的神经。
他本就畏惧公孙瓒兵锋,担忧董卓报复,如今流言甚嚣尘上,更是吓得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连续多日召集耿武、关纯、审配等人商议,却始终犹豫不决,拿不出个章程。
州牧府内,人心浮动,一股恐慌的情绪弥漫开来。
第三箭:河内新风,潜移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相较于檄文的声势浩大与流言的诡异莫测,荀攸主导的“实事宣传”则要低调得多,却更为深刻。
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往来于河内与冀州的商队,在邺城交易时,总会“不经意”地谈起河内的见闻。
“嘿,你们是不知道,河内那边袁司隶搞屯田,流民都有地种,有饭吃,官府还管种子!”
“可不是嘛!城南开了个大医署,华佗和张仲景两位神医坐镇,看病便宜,当兵的受伤了也能得到及时救治,可比咱们这儿强多了。
”
“我听说啊,袁公麾下军纪极严,有个军官拿了百姓一只鸡,直接被打了军棍,在咱们这儿敢想?”
“还有讲武堂,蔡邕公亲自讲课,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就能去听讲,河内现在可是人才济济啊……”
这些来自“第三方”的亲口描述,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具说服力。
它们像一颗颗种子,悄然播撒在冀州士民的心田。
尤其是那些在韩馥治下感到前途无望的寒门士子、生活困顿的普通百姓,以及担忧家乡遭兵祸的本地豪强,都不由自主地将河内与邺城进行比较,心中的天平开始悄然倾斜。
甚至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冀州官吏,如沮授等人,在听到这些描述后,也对袁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舆论的三重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