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雷霆雨露(2/3)
陛下御览。
”
“哦?”李世民抬起眼,看向张阿难手中那个普通的木匣,“呈上来。
”
木匣被放在御案上。
李世民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用手指轻轻摩挲着木匣光滑的表面,目光深沉。
他自然早已通过百骑司,知道李恪这几日闭门不出,正是在撰写这些东西。
他也知道,今日京兆府、万年县和市署的人刚刚去吴王府碰了一鼻子灰。
这小子,倒是沉得住气。
刚打发了小鬼,就把这“功课”送来了。
是迫不及待想看看朕的反应?还是觉得有了些许底气?
他解开丝带,打开木匣,里面是三卷码放整齐的绢帛。
他先拿起了最上面那卷,标签上写着“钱法八策疏议”。
他展开细看。
与朝堂上提纲挈领的几条不同,这卷策论写得极为详尽。
不仅解释了每一条策略的必要性,还具体阐述了如何施行,可能遇到的困难,甚至初步的应对之策。
虽然有些想法在他看来仍显稚嫩,或者过于理想化,但其中透露出的那种试图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经济脉络的敏锐洞察,以及敢于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勇气,都让他微微动容。
尤其是其中关于“飞钱”(雏形票据)和“开放海贸”的大胆设想,虽然风险巨大,却也让他看到了超越这个时代眼光的闪光点。
放下“钱法”,他又拿起“才路壅塞析”与“边患长治策”。
越看,他的神色越是严肃。
这两篇策论,比“钱法”更为尖锐,直接触及了官员选拔、门阀政治、军事改革等核心领域。
虽然李恪用了很多委婉的笔法,引经据典,但内核里的那种“唯才是举”、“分化瓦解”、“系统培养”的现代思维,依旧如同包裹在锦缎中的匕首,寒光隐现。
李世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手指揉着眉心。
殿内只剩下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李恪的这些策论,像一块巨石投入他心中原本平静的湖面。
有些想法,与他内心深处某些模糊的构想不谋而合;有些,则大胆得让他都感到心惊;更多,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他统治下的这个庞大帝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他之前只以为李恪有些小聪明,或是得了什么离奇的机遇。
如今看来,此子胸中确有沟壑,只是往日被纨绔表象所掩盖,或是……一直在藏拙?
藏拙?为何藏拙?是因为他那位身份敏感的母亲?还是因为看出了太子与魏王相争的险恶?
李世民猛地睁开眼,眼中精光四射。
他再次看向那几卷策论,目光变得无比复杂。
有欣赏,有警惕,有探究,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忌惮。
一个有能力、有想法、并且懂得隐忍的皇子,在如今这个微妙的时局下,是利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