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火药作(1/3)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吴王李恪,敏而好学,偶得古方,所献‘火药’一物,声威并具,或于军国大有裨益。
着即于将作监下设‘火药作’,专司火药研制及应用诸事。
特命吴王李恪暂领火药作监事,秩比从五品下……钦此!”
宦官尖细的嗓音在吴王府前厅回荡,明黄的绢帛圣旨被李恪恭敬地接过。
王德领着全府仆役跪在后面,听着那“暂领监事”、“秩比从五品下”的字眼,激动得浑身发抖。
王爷……王爷这是真正被陛下委以实职了!哪怕只是个临时差遣,品级也不高,但意义截然不同!
送走宣旨太监,府中一片欢腾。
李恪却并无多少喜色,他摩挲着光滑的绢帛,目光沉静。
这“火药作监事”的头衔,既是机遇,更是烫手山芋。
皇帝给了他名分和资源,也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做得好,未必有大赏;做不好,或出了纰漏,便是万劫不复。
“王德,更衣。
去将作监。
”李恪没有耽搁,沉声吩咐。
将作监坐落于皇城东南隅,掌管宫廷建筑、金玉珠翠、器用制作等事,下设众多作坊,如今又多了一个“火药作”。
当李恪手持敕书,踏入这片弥漫着木材、漆料与金属气息的官署时,引来了无数道或好奇、或审视、或隐含抵触的目光。
将作监的大匠、官员们大多是世代相传的技艺世家,或者浸淫此道多年的老吏,对于一个空降而来、年仅十几岁、还是亲王的“监事”,天然带着几分不信任和隔阂。
尤其这“火药”闻所未闻,听起来就透着危险。
接待他的是将作监的一位少监,姓赵,态度恭敬却透着疏离:“下官参见吴王殿下。
火药作的场地、人手已按陛下旨意初步划拨,就在监内最北边那处废弃的皮甲作坊,匠人暂调了二十名,皆是老实肯干的。
只是……殿下所需之硝石、硫磺等物,有些颇为生僻,采买调拨需些时日。
”
李恪听出了其中的推诿与观望,也不点破,只是淡淡道:“有劳赵少监。
带本王去作坊看看。
”
所谓的作坊,确实偏僻,院墙高大,但屋舍破旧,院内杂草丛生,二十名被调来的匠人穿着粗布短打,惴惴不安地站在空地上,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对这位年轻亲王的恐惧。
他们都听说了那“声若雷霆”的传闻,不知道自己被调来是做何等危险的活计。
李恪目光扫过这些忐忑的工匠,心中明了,收服这些人,是第一步。
他没有摆亲王架子,走到众人面前,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本王李恪,奉旨掌管火药作。
我知道,你们心中疑惑,甚至恐惧。
但本王可以告诉你们,你们将要参与的,是一件足以改变战争模式、扬我大唐国威的大事!”
他拿起一块准备好的、拳头大小的优化版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