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新军初练,堺市狐来(1/3)
***
**第六章:新军初练,堺市狐来**
翌日清晨,海雾尚未散尽,渔村的空地上便响起了林浩略显沙哑却异常坚定的口令声。
“列队!”
“挺胸!收腹!抬头!目视前方!”
“向左看——齐!”
“向前——看!”
十几个被选出来的村中青壮,以及两个昨晚表现勇敢、主动要求加入的浪人,排成了歪歪扭扭的三排。
他们穿着破烂的麻衣,手中拿着削尖的竹竿代替长枪,脸上带着困惑、好奇以及一丝不情愿。
李明月站在一旁,努力将林浩的口令和动作要点翻译成日语,有时还需要亲自示范那别扭的“挺胸抬头”。
村民们远远围观,窃窃私语,觉得这“明国大人”的训练方式古怪又好笑。
站着不动,走来走去,能打败敌人?
林浩不为所动。
他深知,纪律和组织度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力的核心。
戚继光能凭义乌矿工横扫倭寇,靠的就是严明的军纪和高效的阵型。
他要打造的,正是这样一支队伍的雏形。
“我知道你们觉得无聊!”林浩走到队列前,目光扫过每一张脸,“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但我告诉你们,战场上,能让你活下来的,不是个人的勇武,而是你身边的同伴,是整齐的队列,是服从命令!”
他让两个村民持竹竿模拟海盗冲击,又让训练队列中的两人出列,各自为战,很快被“击倒”。
然后,他又命令五个人组成一个小小的枪阵,同进同退,竟然勉强挡住了冲击。
直观的对比,让受训的青壮们若有所思。
“看明白了吗?”林浩大声道,“你们是一个整体!你的竹竿保护你左边的同伴,你右边的竹竿保护你!信任彼此,服从号令,你们就能战胜比你们更强壮、更凶狠的敌人!”
简单的道理,配合演示,逐渐被接受。
训练的态度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虽然动作依旧笨拙,但队列总算有了点样子。
训练间隙,林浩又开始推行他的“技术革新”。
他指导村民建造更大的烤窑,尝试烧制更坚固的陶器,甚至摸索砖块的烧制方法——这是建设更永久性防御工事的基础。
沤制的肥料被撒入开辟出的菜园,他带来的几种耐贫瘠的蔬菜种子(来自玉玺空间的微量储存)也被小心种下。
他期待着它们能适应这里的环境。
渔业方面,他改进了渔笼结构,并开始设计一种小型拖网,需要船只配合。
这促使他组织人手,开始修复和改造村里那几条破旧的小渔船。
每一天,渔村都在发生细微却切实的变化。
秩序在取代散漫,希望在被激发。
前来投靠的零星浪人和破落农民,在看到村子的变化和听到“雷击海盗”的传说后,大多选择留下。
人口在缓慢增加。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