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秦庭对(1/3)
公元前638年春寒料峭,黄河的冰凌尚未完全化尽,一支风尘仆仆的车队已然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公子重耳与他的股肱之臣——狐偃、赵衰、胥臣等人,离开了寄居多年的狄地,怀着复杂的期望与决绝,向着西方的强秦进发。
这是一次赌博,将未来的命运押在了秦穆公的意志之上。
旅途漫长而沉默。
重耳时常回首东望,故国的方向被千山阻隔,而中原的烽火却仿佛映照在他眼底。
他知道,每一步西行,都是为了将来能更有力地东归。
与此同时,先行抵达秦都雍城的密使带回了初步的消息:秦穆公对重耳的到来并未拒绝,甚至流露出一定的兴趣,但态度暧昧,并未明确表态支持。
雍城的朝堂之上,显然存在不同的声音。
有的重臣认为应扶持重耳,以控制晋国;有的则担忧投资重耳风险过大,不如与现任的晋国执政者交易。
重耳一行抵达雍城时,受到了合乎礼制但不算热烈的接待。
秦穆公将他们安置在馆驿,并未立刻召见。
接下来的日子,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考验。
重耳闭门不出,每日只是与臣下研讨时局,表现得沉稳而耐心。
狐偃、赵衰等人则利用一切机会,暗中接触秦国的重臣,如公孙枝、蹇叔等,馈赠礼物,陈说利害。
“晋国无道,惠公夷吾背信,其子圉更是不告而逃,视秦如无物。
此皆秦伯所知。
”狐偃在一次私下会见公孙枝时,如此说道,“我家公子重耳,仁德布于四方,贤名闻于诸侯。
若秦伯能助公子返国正位,则晋国必感秦之厚德,永为秦之西屏,共图东进大业。
届时,秦晋之好,岂非天下之美谈?”
这些游说之词,如同水滴,一点点渗入秦国权力的缝隙。
然而,真正的决策,仍取决于那位端坐于王座之上的秦穆公。
秦穆公确实在犹豫。
他确有东进之志,也对晋惠公父子深感不满。
重耳的贤名他也素有耳闻,但扶持一位流亡公子返国争位,风险巨大。
成败难料,且即使成功,重耳是否真能如其所言,长期与秦友好?
这一日,他召见了心腹老臣,以善于相人识才着称的“五羊大夫”百里奚。
穆公将心中疑虑尽数道出。
百里奚颤巍巍地行礼,缓缓道:“君上之虑,老臣尽知。
然观人之道,察其言,观其行,更需审其势。
重耳流亡列国近二十载,狐偃、赵衰之辈皆当世英才,却能始终追随,不离不弃,此非人格魅力不能及也。
此其一。
”
“其二,重耳至狄至卫,未尝稍露急迫,至我大秦,亦安守馆驿,静待君命,其沉毅坚忍,可见一斑。
非寻常流亡公子惶惶不可终日之态。
”
“其三,亦是至关紧要者,”百里奚顿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