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工开物(2/3)
击之力仍显不足,多赖人力,效率低下。
”他顿了顿,补充道,“王爷志在天下,军械消耗日巨,此三患不除,终难支撑大军长久征战。
”
凌云点头,郭衡的分析一针见血,是个懂行的。
“大人明鉴。
小子以为,三者之中,锻造之力为首要。
若有源源不断、不知疲倦之巨力用于锻打,则铁料锤炼更速,杂质去尽更易,得好钢之几率大增,打造兵刃铁甲之效率亦可倍增!”
马三宝眼神微亮:“哦?莫非先生又有如风箱般的巧思?”
“非是巧思,乃借天地之力耳。
”凌云伸手指向那条小河,“此河水势颇急,然仅用于鼓风,大材小用。
若能以此水为动力,驱动重锤,反复锻打铁胚,则一锤可抵十人力,日夜不息,岂不快哉?”
“水力重锤?”郭衡皱起眉头,“前人并非未有尝试,然或力弱不稳,或易损坏,难以实用。
”他对这类“奇技淫巧”似乎本能地持保留态度。
“前人之失,在于传动结构粗陋,力不能聚,易散易损。
”凌云自信道,“小子于家中杂书中,曾见一种联动曲轴、凸轮之术,可将水轮之旋转圆力,化为重锤之垂直夯力,力道刚猛,节奏可控。
若材料、工艺得当,必能稳定耐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口中说着“家中杂书”,心中浮现的却是中世纪欧洲成熟的水力锻锤(Triphammer)结构图。
利用水轮驱动一根装有凸起的旋转轴(凸轮轴),当凸起转到特定位置时,抬起连接重锤的木杆,转过之后,重锤依靠重力落下,实现锻打。
结构简单,却极其有效,是工业化萌芽的关键技术之一。
马三宝听得似懂非懂,但“一锤抵十人”、“日夜不息”的效果让他极为心动。
他看向郭衡:“郭参军,你以为如何?”
郭衡沉吟道:“若真能如凌先生所言,自是善莫大焉。
然此举耗费木料、铁料甚巨,需抽调精干匠户,若不成,恐徒耗钱粮……”他看向凌云,“先生有几成把握?”
凌云知道空口无凭,必须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七成把握。
小子可先绘制详细图样,标明尺寸结构。
郭大人可召集营中最好的木匠、铁匠共同参详,若觉可行,再制作一小型水锤模型试演。
模型若成,证明原理无误,再造大型实用之器不迟。
如此,即便不成,所耗亦有限。
”
他提出了一个严谨的工程验证流程:图纸→模型→实物。
这是现代工程思维的核心,最大限度地降低试错成本。
郭衡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显然没料到凌云如此条理清晰、考虑周全,脸上的疑虑稍减,点了点头:“若先做模型试演,倒是稳妥之法。
”
马三宝一锤定音:“好!就依凌云之言。
郭参军,即刻调拨人手物料,全力配合凌云绘制图样、制作模型!所需一应物事,优先供给天工院!”
“下官遵命!”郭衡拱手领命。
“谢王爷!谢马公公!”凌云心中一定,知道计划第一步已经迈出。
接下来的日子,凌云彻底忙碌起来。
他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工棚(兼办公室),郭衡调拨来的几个识字的文吏帮他打下手,记录、核算。
图纸绘制是关键。
他摒弃了这个时代流行的写意风格立体图,而是采用了标准的现代工程三视图和局部剖视图,并强制要求所有尺寸必须标注清晰数字。
这一做法起初让工匠们极不适应,连郭衡看了都直皱眉头,觉得过于繁琐怪异。
但当凌云耐心解释每个视图的作用、尺寸标注的重要性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首先反应过来——这法子虽然一开始费事,但按图施工,尺寸明确,零件能否通用、组装能否严丝合缝,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以往全凭老师傅心传口授导致的偏差和扯皮!
standardization(标准化)的种子,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