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标准初立(1/3)
水力锻锤的成功,如同在燕军这锅滚油里滴入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那震撼人心的轰鸣声日夜不息,不仅锻打着铁胚,更重重地敲击在每一个听闻者的心上。
军中将领们纷纷跑来围观,看着那巨锤轻松地将需要数个壮汉费力捶打半天的铁料几下成型,眼神炽热,仿佛看到了无数精锐兵甲正从中源源不断地产出。
匠户们则远远望着,脸上交织着敬畏、好奇,还有一丝隐约的恐惧——这不知疲倦的铁家伙,会不会有一天取代了他们?
天工院一夜之间成为了燕军大营最受瞩目的地方。
资源开始明显倾斜,更多的匠户被调拨过来,更好的物料优先供应。
郭衡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总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马三宝来的次数也明显增多,每次来都只是静静地看一会儿那运转不息的水锤,偶尔问凌云几句关键的问题,眼神中的赏识日益浓厚。
然而,凌云却很快发现了新的问题,或者说,是水力锻锤这剂猛药催生出的更本质的痼疾。
效率的瓶颈,从锻造环节,迅速转移到了上下游。
首先是铁料供应。
水力锻锤胃口巨大,原本勉强够用的生铁料now显得捉襟见肘。
送来的铁料质量也参差不齐,杂质多、含碳量不稳,导致锻打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损坏模具。
其次是后续加工。
锻打出的刀胚、甲片毛坯堆积如山,但负责打磨开刃、钻孔编缀的工匠们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手工方式,速度根本跟不上。
而且,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每个工匠打磨出的刀剑弧度、厚度都有细微差别,甲片孔径也不一致,无法互换,严重影响了最终组装的速度和质量。
“凌先生,您看这……”李头儿捧着一把刚刚锻打好的腰刀胚子,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反而带着愁容,“锤子是好,出的胚子又快又规整。
可王老三他们那边打磨跟不上,堆了这么多。
还有,这新送来的一批铁料,成色太差,打出来的胚子软硬不一,俺老李看着都心疼那水锤的力气!”
凌云看着工棚角落里越堆越高的半成品,又拿起一块新送来的生铁锭,用手指敲击,听着那沉闷不均的响声,眉头紧锁。
他知道,单点技术的突破,如果没有配套体系的支持,其效益很快就会被整个系统的短板所抵消。
必须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标准化、流程化、质量控制——这些现代工业的基石,必须在这个中世纪的手工作坊里强行植入。
“李师傅,别急。
”凌云放下铁锭,目光扫过喧闹的工坊,“问题得一个一个解决。
郭大人在何处?”
“郭大人刚去催铁料了,说是又和军需那边吵了一架。
”赵老蔫凑过来低声道,“那边说咱们天工院耗费太大,都快把营里的铁料掏空了,还嫌质量不好……”
凌云沉吟片刻,道:“等郭大人回来,请他过来一趟。
另外,李师傅,赵师傅,请把所有负责打磨、钻孔的工匠师傅,还有营里最好的几位铁匠师傅,都请到我的工棚来。
”
不久后,凌云的工棚里挤满了人。
工匠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屡创奇迹的“凌先生”又要做什么。
郭衡也匆匆赶来,脸上还带着一丝与军需官争执后的愠怒:“凌先生,何事?铁料之事,我已再次呈报马公公,但北地铁料本就紧缺,优质铁矿更是难得,恐怕……”
“郭大人,铁料之事固然紧要,但远水难解近渴。
”凌云打断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眼下当务之急,是让我们已有的料,做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而这,需要立规矩。
”
“立规矩?”众人都是一愣。
“不错。
”凌云拿起一把水力锤锻出的标准刀胚,又拿起一把老师傅手工打磨好的腰刀,“敢问各位老师傅,这把胚子,要打磨成这样的腰刀,耗时要多久?十把这样的胚子,交给十位师傅打磨,出来的十把刀,可能做到长短、弧度、厚度、重心分毫不差?”
工匠们沉默了。
这怎么可能?每个师傅手艺不同,手感不同,打磨出的东西自然有差异。
这才是手工活的价值所在啊!
“凌先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