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星火钢(1/3)
“星火钢”的诞生,如同在漫长寒夜中划亮的第一根火柴,光芒虽微,却瞬间照亮了天工院压抑已久的前路,也点燃了所有人眼中近乎熄灭的火焰。
那小块闪烁着银灰色异彩的钢片,在凌云和核心工匠手中反复传递。
测试还在继续。
用它打造的刀尖,可以轻易划开普通铁甲;用它制作的钻头,钻孔效率倍增且寿命延长;甚至尝试制作的小型轴承珠,经过手工艰难打磨后,其耐磨性也远超以往任何材料。
性能的提升是跨越式的,但其炼制过程却极其依赖那名年轻铁匠学徒——如今被众人戏称为“火候李”的李小柱——所描述的那种近乎玄学的“手感”:特定的木炭、测温锥软化的瞬间、猛火急烧、预热的铁板夹锻、快速的豆油淬火……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得到一块废铁。
“必须将‘手感’变为‘规程’!”凌云斩钉截铁。
他深知,无法稳定复制的技术,毫无意义。
格物堂的所有资源,立刻转向了对“星火钢”炼制工艺的标准化攻关。
记录!量化!分析!李小柱被尊为“大师傅”,但他每一次操作,都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被无数支笔记录着。
加入的木炭种类、重量、摆放方式;炉温升高的速度,通过多个测温锥的弯曲程度进行交叉验证;铁板预热的温度,通过滴水和观察水珠蒸发的状态来估算;淬火豆油的温度和纯净度,甚至淬入时搅动的频率和方向……所有的细节,都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失败,失败,依旧是大量的失败。
十次尝试,往往只有一两次能成功,甚至连续数十次一无所获。
废弃的钢块在角落里堆成了小山。
质疑声再次悄然泛起。
周铎那边的人更是冷嘲热讽,称天工院是在“瞎折腾”、“浪费宝贵军资”。
但凌云和核心团队顶住了压力。
他们相信那成功的一两次绝非偶然。
格物堂的灯火下,学徒们埋首于海量的数据记录,试图从混乱中找出规律。
那两个文人学徒的算学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开始尝试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分析成功案例中各参数的分布范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和记录,模糊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
他们发现,成功似乎与炉内“还原气氛”的强弱有关(他们还不懂这个术语,但记录显示特定木炭产生的火焰颜色和烟量与之相关)。
他们发现,铁板预热必须达到“水滴成珠,快速滚动”的状态(约150-200℃)。
他们发现,豆油淬火时,油温需保持“微烫手”(约60-70℃),且需要“剧烈搅动”。
一个个模糊的“感觉”,被逐渐转化为相对明确的“操作区间”和“判断标准”。
虽然依旧粗糙,但成功率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提升,从十之一二,到十之三四……
与此同时,凌云指导另一组人手,开始设计建造一座专门用于炼制“星火钢”的小型化、标准化炉窑。
它拥有更精确的进风控制(借鉴水力鼓风技术)、更完善的保温层、以及放置多个测温锥的观测孔。
目的就是将环境变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就在这艰苦卓绝的摸索中,前线战事的消息传来:燕军一部轻敌冒进,于滹沱河畔遭遇朝廷大军埋伏,虽奋力突围,但损失惨重,尤其箭矢消耗极大,随军匠户修补不及,许多伤员因缺乏箭簇无法有效还击而殒命。
军中急需补充大量箭簇,且要求箭簇必须锋利坚韧,能破重甲。
军令如火,直接送到了天工院。
然而,此时的天工院,优质铁料早已被周铎的人卡断,仅凭那些劣质铁料,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符合要求的箭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