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灵子初现-深埋地下的宁静(2/3)
就如同大海捞针,何必再纠结于那一丝几乎不存在的“涟漪”?
陈醒没有在意李振国的沉默。
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片由数字和曲线构成的世界里。
“曦和”项目,旨在捕捉和研究来自宇宙深空的中微子。
这些“幽灵粒子”以近乎光速穿梭,极少与物质相互作用,能携带着恒星内部、超新星爆发乃至宇宙诞生初期的珍贵信息,穿透连光线都无法逃逸的深渊,最终抵达地球。
而锦屏地下实验室,利用厚达两公里的岩石层,将绝大部分干扰性的宇宙射线屏蔽在外,为捕捉这些宇宙信使创造了地球上最“宁静”的环境。
在这里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日复一日地面对海量的、大部分看似毫无意义的背景数据,如同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寻找一粒可能存在的、形状特别的金沙。
孤独感是常客,尤其是在漫长的工作周期里,与外界的联系仅靠那条幽深的隧道和有限制的网络。
陈醒却似乎甘之如饴。
他享受这种极致的宁静,享受这种在数据海洋中独自潜泳的感觉。
对他而言,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是宇宙书写的密码,等待着被解读。
他的世界,很大,大到他通过数据与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对话;他的世界,也很小,小到这间主控室、这些屏幕,就是他全部的疆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时间在指尖和数据的流淌中悄然滑过。
墙上的电子钟显示,已是晚上十一点四十七分。
大部分研究员已经轮换去休息区,主控室内只剩下陈醒和李振国,以及另外两名负责夜间监测的助理研究员。
灯光被调暗了些,只有屏幕的光芒映照着他们专注的脸庞。
陈醒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准备进行今天最后一遍全局数据巡检。
他调出了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曦和”阵列所有探测单元汇总的能谱本底分布图。
那应该是一条光滑的、符合理论预测的、随着能量升高而急剧下降的曲线,如同风吹过沙丘留下的自然起伏。
他的目光习惯性地从低能区向高能区扫描,一切如常。
枯燥,但令人安心。
这就是基础科研的常态,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平凡,只为等待那百分之零点一的非凡瞬间。
然而,就在他的视线即将离开屏幕的刹那,在能谱上一个极其偏僻的、通常被视为纯粹背景噪声的高能区域,他的目光顿住了。
那里,就在理论预测本底曲线几乎应该贴近坐标轴的地方,一个微弱到可以轻易被忽略的数据点,微微向上凸起了一下。
非常微弱,其幅度甚至不到主要信号强度的十亿分之一,完全淹没在仪器本身固有的、杂乱无章的背景“雪花”中。
任何一个经验丰富的研究员看到,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因于随机涨落——探测器内部热噪声、宇宙射线缪子的残余干扰,甚至是地下岩体自身极其微弱的放射性……可能性太多了。
陈醒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他没有立刻做出判断,而是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
他调取了该能区最近一个月的历史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一个点可能是偶然,但如果……
随着指令的下达,屏幕上的图像开始变化。
成千上万个数据点被叠加在同一张能谱图上,形成一片密集的、代表噪声的灰色区域。
然而,就在刚才那个异常点对应的精确能级位置上,灰色区域的中心,似乎呈现出一种极其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增厚”趋势。
不是明确的峰,更像是一团若有若无的“雾”。
太模糊了,模糊到几乎可以肯定是心理作用。
陈醒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他关闭了叠加图像,转而调出了原始数据流,开始逐行检查这个“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