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幽灵”在数据中流淌(2/3)
大小的问题,而是“本质”的差异。
陈醒的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了几下。
疲惫感瞬间被一种熟悉的、面对未知时的兴奋与警惕所取代。
这感觉,如同一个考古学家在常见的陶器碎片中,突然发现了一片纹路迥异、质地特殊的残片,虽然微小,却可能指向一个完全未被认知的文明。
他不再犹豫。
重新坐直身体,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敲击声变得急促而有力。
他编写了一段新的数据筛选脚本,不再局限于那一个孤立的信号点,而是以那个特定的能级(E-742)和时间结构特征(持续1-3秒,平滑缓变)作为“模板”,对“曦和”项目过去整整一年的原始数据海,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耙梳”。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计算资源和时间的任务。
一年的原始数据,其总量是天文数字,存储在由数百块硬盘组成的阵列中。
普通的检索和简单统计根本无法触及如此细微的特征。
陈醒动用了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高级权限,调用了实验室备用计算节点的大部分算力。
进度条在屏幕上缓慢地移动着。
时间悄然滑向凌晨三点。
主控室内依旧只有他一个人,以及无数屏幕光芒映照下的、他自己的影子。
他没有丝毫困意,眼睛紧紧盯着进度条,仿佛能通过意念加速它的运行。
保温杯早已空空如也,但他甚至忘了去接热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等待是煎熬的,也是充满期待的。
他像一个守在陷阱旁的猎人,不知道最终等来的会是一只无关紧要的野兔,还是一头从未见过的珍奇异兽。
四个小时后,清晨七点刚过,当天第一批来交接班的研究员尚未抵达,脚本运行终于结束了。
结果输出在一个新的窗口中弹出。
陈醒屏住了呼吸。
屏幕上,不再是空无一物。
在以时间戳为横轴、信号强度为纵轴的坐标图里,赫然出现了……五个点。
五个!
连同昨晚发现的那一个,在过去一年浩瀚如烟的数据海洋中,符合他设定的“幽灵”模板的信号,总共出现了六次!
它们零星地散布在时间轴上,彼此间隔毫无规律,短则数周,长则两三个月。
每一次的幅度都同样微弱,几乎与背景噪声无法区分。
每一次的持续时间都在1.5秒到2.5秒之间。
最重要的是,它们的波形,都呈现出那种独特的、平滑缓变的“非典型”形态!
孤立的一个点,可以是偶然,是噪声。
那么六个具有完全相同奇异特征的、超越已知物理模型的点呢?
偶然的概率,已经呈指数级下降。
陈醒感到自己的后背升起一股凉意,并非因为低温,而是源于一种触及到未知的震撼。
他迅速调取了这六个信号出现时,探测器的全部环境监控数据和系统日志。
结果再次让他心惊。
没有任何共性!温度、压力、磁场、电网电压、屏蔽体监控……所有外部和内部参数,在这六个时间点上,都处于完全正常的波动范围之内。
没有设备故障,没有环境干扰,没有已知的物理事件可以关联。
这六个信号,就像六个真正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数据的洪流中。
它们来自何方?由何种机制产生?为何拥有如此奇特的形态?
它们似乎完全独立于“曦和”探测器所处的这个物理世界,独立于人类目前所认知的一切物理规律。
陈醒靠在椅背上,长长地、缓慢地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