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误差?不,是规律!(2/3)
,探测器各部分的温度、电压、时钟同步、固件版本均处于正常状态,且没有任何已知的、能产生此类特定形态信号的系统性故障记录。
当然,我承认,可能存在我们尚未认知的‘未知’系统效应,但这本身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定义。
”
他切换画面,显示出六个信号的叠加波形图。
经过对齐和归一化处理后,那平滑缓变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其次,也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并非仅仅是‘形态异常’。
”陈醒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加重,“我昨晚和今天上午,对这几个信号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我发现,它们并非完全‘随机’。
”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投影屏幕上。
“我尝试了多种分析方法。
”陈醒操作着电脑,屏幕上开始快速闪过各种图表——能谱分布、时间关联性分析、空间分布图(虽然由于信号太弱,空间定位极其模糊)。
“最初,我也认为它们只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
但是,当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寻找其内在的、可能存在的关联时,我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东西。
”
他最终定格在一张图上。
横坐标是信号出现的序列(从1到6),纵坐标是信号的某些特征参数,比如峰值到达时间、半高宽等。
“看这里,”陈醒用激光笔指着图上几个看似散乱的点,“如果它们完全是随机噪声,这些特征参数之间的分布应该是无序的。
但是,我注意到,它们的‘持续时间’和‘峰值强度’之间,存在一种极其微弱的、但统计上显着的负相关趋势。
持续时间稍长的信号,其峰值强度似乎有减弱的倾向。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又调出另一张图,展示了信号能谱的精细结构(在如此低的信噪比下,这几乎是凭借超强的数据处理技巧硬生生“抠”出来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这六个信号的能谱上,在E-742能级附近,我发现了极其相似的、细微的‘凹陷’结构。
这种结构,并非探测器响应函数所能解释,它更像是一种……‘源’自身的特征。
”
陈醒停顿了一下,让这些信息被消化。
“各位,孤立地看每一个信号,它们弱不禁风,随时可以被当作噪声忽略。
但当我们把六个信号放在一起,我们开始看到一些重复出现的、一致的‘模式’。
误差可能是随机的,但‘规律’,哪怕是极其初步和模糊的规律,往往指向某种真实的物理过程。
”
他环视众人,眼神坚定:“我并非断言这就是新粒子或新现象。
但我认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理由,去怀疑这不仅仅是‘误差’。
它们像是一串散落在时间线上的、残缺的密码。
我们现在可能只破译了只言片语,但这些只言片语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
”
陈醒关掉投影,会议室重新被正常的灯光照亮。
“我的建议是,不需要立刻成立大规模团队,也不需要公开宣传。
但我请求授权,允许我动用项目百分之五的备用计算资源,并给予我一定的数据访问优先权限,让我能够对后续的实时数据进行同步扫描,同时对这些已发现的信号进行更深入的、多维度的关联分析。
”他的请求非常具体,也留有了充分的余地,“如果后续能够捕获到更多此类信号,或者发现更确凿的规律,我们再讨论下一步。
如果长时间一无所获,或者最终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