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后的赌注:全频段扫描(2/3)
据采集系统的固件,重新配置触发逻辑,处理海量增加的、原本被视为无用本底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这必然会严重影响“曦和”项目主线科学目标的数据采集,哪怕只是短时间的。
所需动用的资源、所需的权限,以及一旦失败将面临的指责,都远远超过他之前任何一次尝试。
这几乎是在拿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信誉和职业前途,进行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
他坐在控制台前,沉默了许久。
窗外(想象中的窗外)是永恒的黑暗,如同他此刻的心境,沉重而充满未知。
他想起了导师吴岳的话:“这条路会非常孤独……你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
他想起了外界那些冰冷的质疑和嘲讽。
他想起了那七个真实无比、却又无法重复的“幽灵信号”。
如果现在放弃,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将付诸东流,他也将带着“异想天开”、“浪费资源”的标签,黯然离开他热爱的科研前沿。
如果进行这场赌博,成功了,或许能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失败了,他将万劫不复。
没有中间路线。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他无法忍受在距离真相可能只有一步之遥时放弃。
科学的进步,有时就需要这种近乎偏执的勇气。
他开始起草一份详尽的《关于进行“全频段本底特征及异常信号关联性普查”实验的申请报告》。
在报告中,他没有提及虚无缥缈的“灵子假说”,而是完全从实验物理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在现有“异常信号”研究陷入僵局的情况下,扩大搜索范围、进行系统性普查的必要性。
他详细列出了实验方案、所需资源(主要是计算资源和短暂的探测器模式调整时间)、潜在风险(对主线数据采集的影响),以及预期的科学产出——即使找不到“前兆”,也能获得一份珍贵的“曦和”探测器全频段本底噪声图谱,对未来排除类似异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份精心打磨的报告,既阐明了高风险,也强调了潜在的高回报,并为自己留下了一定的退路。
报告首先提交给了赵教授和王主任。
两人的反应,一如预料的激烈。
“全频段扫描?”王主任几乎是跳了起来,指着报告,声音都提高了八度,“陈醒!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我们要暂停至少48小时的主数据采集!你知道这48小时的数据对我们完成年度科学目标有多重要吗?就为了验证你那个……那个还没影子的‘前兆’信号?万一什么也找不到呢?这个责任谁来负?!”
赵教授则相对冷静,但眉头也紧锁着:“小陈,你的想法,从探索的角度,我理解。
但是,这动静太大了。
而且,技术上是否可行?探测器的响应函数在不同能段差异巨大,你如何确保采集到的数据是有意义的?这海量的数据,你打算如何分析?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
陈醒早已准备好应对这些质疑。
他打开随身电脑,展示了他设计的详细技术方案,包括如何最小化对主线任务的干扰(利用预定的探测器维护窗口期),如何校准不同能段的响应,以及他规划的分布式计算数据分析流程。
“王主任,48小时的数据损失,我们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