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静静的冥河(1/3)
怀揣着那本无字册子,林曦回到了他那狭小的隔间。
壁龛中的光点依旧沉寂,仿佛那场“太虚镜”的扫描抽走了它最后一丝活力。
但此刻的林曦,心境已大不相同。
那册子中的寥寥数语,如同顿河边上传来的古老歌谣,在他心中激起了深沉的共鸣。
它描绘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神通,而是一种近乎土地般朴素的智慧:等待、涵养、顺应内在的节律。
这智慧,与万象楼那种急切的、试图将一切纳入掌控的冰冷秩序,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观察与记录,不再是被迫的任务,而成为一种主动的“涵养”。
他依旧每日静坐,但不再仅仅是盯着光点的变化,而是将自己的心神放空,如同那篇册子中提到的“静水”,尝试以一种更柔和、更包容的状态去“映照”光点。
他讲述的内容也变了,不再刻意寻求回应,而是像对土地诉说般,讲述着最平凡、最扎根于“生”的记忆:童年夏日午后知了的鸣叫,母亲在厨房炒菜的香味,大学校园里银杏叶飘落的轨迹……这些记忆,带着泥土的气息和生活的温度,缓慢地流淌出来。
通言印传来的反馈,依旧是深沉的静默。
但林曦敏锐地察觉到,那片静默似乎不再那么空洞,反而多了一种……“倾听”的质感。
就像河岸边的草原,看似亘古不变,却默默承载着一切生命的喧嚣与寂寥。
日子,像冥河的水流,表面平静,深处却涌动着看不见的暗流。
万象楼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林曦开始留意到一些细微的迹象。
那位总是睡眼惺忪的老账房,有一次在膳堂,趁无人注意,将一小块散发着清气的糕点推到他面前,浑浊的眼睛飞快地眨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麻木。
那位白大褂研究员,在一次例行检查光点数据时,手指在记录玉板上看似无意地多停留了一瞬,划过几个无关紧要的参数,眼神却与林曦有了一刹那的交汇,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神色。
甚至那个重复礼仪动作的宫女幽灵,有一次在林曦路过时,动作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不符合程式的停顿,袖口微扬,仿佛指向某个方向。
这些琐碎的、几乎无法捕捉的瞬间,让林曦意识到,这座看似被绝对规则统治的万象楼,其内部也存在着无数微小的、无声的抵抗与联结。
就像在严酷的集体化浪潮下,依然有农民偷偷留下种子,有村民在夜晚传递消息。
这些微小的火种,构成了底层生命力的暗流。
他怀中的无字册,或许就是这种暗流中的一环。
留下册子的那位“前辈”,可能并非孤身一人。
然而,平静之下,危机也在悄然逼近。
李管事出现的频率增加了,他不再只是慵懒地布置任务,有时会看似随意地问起光点的“稳定性”和“数据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