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待东风(1/3)
曹操“八十万”大军顺流东下,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其势如泰山压卵。
刘备残军蜷缩于夏口,与东吴孙权这头年轻的江东猛虎,在共同的灭顶之灾前,被迫伸出试探的手。
陈到身着崭新的牙门将甲胄,按刀肃立在刘备中军大帐外。
他的亲卫营经过数月近乎残酷的打磨,已初具铁血之姿。
队列行进间脚步沉闷齐整,眼神警惕如鹰,与周遭刘备军其他部队的散漫形成鲜明对比。
但这支雏鹰般的亲卫,在这决定天下归属的滔天巨浪前,依旧显得渺小。
帐内,是决定命运的声音。
“……曹贼挟天子以令不臣,兵势雄壮,然其远来疲惫,北军不习水战,此其一弊也!”
“荆州之民附操者,迫于兵势耳,非心服也,此其二弊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诸葛亮的声音温润如玉,却字字千钧,清晰地穿透帐帘。
接着是一个清朗而略带金石之音的声音。
“孔明先生所言,正合吾意!然破曹非仅凭血气之勇。
水战之道,首在风帆!操军连环巨舰,看似稳固,实则笨拙。
若得……天时之助,一炬可焚!”
说话者,必是周瑜周公瑾!
陈到的心跳微微加速。
赤壁!
这场决定三国格局的烈火,即将点燃!
他身处风暴边缘,是历史洪流中一颗身不由己却试图留下印记的沙砾。
作为刘备亲卫统领,陈到得以接触到一些外围的外交场合。
他这时护送刘备前往周瑜设在江畔的帅船参与军议。
踏上东吴的楼船,一股迥异于刘备军中的气息扑面而来。
甲板光洁,水手动作矫健利落,透着常年水战的精悍。
周瑜在船楼前相迎。
传说中的周瑜身姿挺拔如芝兰玉树,一身锦袍银甲,面容俊美近乎妖异,剑眉斜飞入鬓,一双凤目顾盼生辉。
睥睨天下的自信和掌控全局的从容,就如同他手中那柄装饰华丽的佩剑,锋芒毕露。
在他身边,站着一位身材微胖、面容敦厚、眼神深邃如古井的中年文士——鲁肃鲁子敬。
鲁肃气质温和,与周瑜的锋芒形成鲜明对比,却自有一股沉稳如山的气度,仿佛能包容化解一切锋锐。
不愧为三国历史上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战略家。
“刘豫州!”
周瑜拱手,笑容爽朗,热情洋溢,仿佛迎接的是多年老友,而非临时盟友,
“请!公瑾已备薄酒,共商破曹大计!”
周瑜目光扫过刘备身后的陈到等亲卫,在陈到身上那迥异于常的亲卫甲胄和沉稳气势上略作停留,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恢复如常。
鲁肃则谦和地向刘备行礼,目光温润。
“曹贼势大,江东危如累卵,幸得刘豫州与孔明先生鼎力相助,子敬代我主,谢过!”
他的忧虑是真实的。
军议开始…
周瑜意气风发,剖析曹军弱点,阐述火攻之策,言语间锋芒毕露,自信满满。
诸葛亮则气定神闲,时而补充,时而将周瑜的锋芒巧妙引导回联盟的正轨。
鲁肃如同定海神针,每每在争论趋于激烈时,以温和而坚定的言语调和,弥合着孙刘之间那脆弱而敏感的裂痕。
陈到侍立在外围,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周瑜的锐气与傲气,如同出鞘的绝世宝剑,耀眼却易折;
鲁肃的敦厚与坚韧,如同大地,承载着一切锋芒;
诸葛亮则如同深邃的星空,包容万象,将所有人的光芒都纳入他那宏大的棋局之中。
联盟的纽带,就在这三人的气场碰撞与交融中,艰难地维系着。
军议结束,诸葛亮与周瑜、鲁肃走向船头,凭栏远眺对岸曹营那连绵的灯火。
陈到作为护卫,亦步亦趋地跟在诸葛亮身后几步之外。
凛冽的北风更加猛烈,吹得人衣袂猎猎作响,几乎站立不稳。
“好大的北风!”
周瑜眉头微蹙,望着江面上被风卷起的白浪,“此风利于曹军顺流而下,却是我军火攻之大碍!”
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
火攻之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鲁肃也面露忧色,看向诸葛亮,“孔明先生精通天文,不知此风何时能止?可有转机?”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投向浩渺的江天,“天象玄奥,亮亦难测。
然,阴阳消长,盛极而衰。
北风如此之烈,焉知不是物极必反之兆?”
他话说得玄妙,但陈到敏锐地捕捉到他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