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水漫下邳(3/3)
到水边,眼前的景象让他胃里一阵翻腾。
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杂物:断裂的房梁、散架的家具、淹死的鸡犬牲畜,甚至还有几具已经泡得发胀的人尸,随着波浪缓缓起伏。
一具女尸面朝下漂着,散乱的长发如同水草般缠绕着,她怀中还紧紧抱着一个婴儿,婴儿的小手无力地垂在水中。
陈暮猛地转过头,强压下喉咙里的不适。
他想起白日里荀彧的话,想起曹操冷酷的眼神,想起那些在洪水中挣扎的百姓。
这就是战争,这就是他参与的“功业”。
“参军,这些……要捞上来吗?”一个年轻的小校迟疑地问道,脸色苍白。
陈暮沉默片刻,摇了摇头:“按军规处理吧。
记录在案即可。
”
他继续巡视,看到几个士兵正从水里捞起一个木箱,打开后里面是些浸湿的绢帛。
不远处,一群水鸟在漂浮的稻草堆上歇脚,对近在咫尺的人类悲剧漠不关心。
自然依旧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而人类的生死荣辱,在这滔天洪水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是夜,陈暮独自登上白日观察战况的高地。
月光清冷,洒在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下邳城在远处沉默着,像一头受伤的巨兽,偶尔传来几声模糊的梆子响,更添几分凄凉。
白日的喧嚣过后,是死一般的寂静,唯有寒风掠过水面的呜咽声,如同万千鬼魂在哭泣。
他从怀中取出那卷《孙子兵法》,就着月光,轻轻抚过上面的字迹:“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如今,他们连攻城都免了,直接以水代兵。
“最快的结束,便是最大的仁慈……”陈暮喃喃重复着荀彧的话。
可是,用数千数万无辜者的性命换来的“结束”,真的能称之为“仁慈”吗?他这块“砥石”,所参与奠基的功业,是否从一开始,就浸泡在无数无辜者的鲜血与泪水之中?
他想起彭城废墟下的那些空洞眼神,想起荀彧“文火慢炖”的教导。
眼前的滔天洪水,与“文火”何干?这分明是最猛烈的烈火,焚烧着生民的性命,也灼烤着他的良知。
月光如水,照在他年轻却已染上风霜的脸上。
陈暮紧紧握住手中的书卷,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力改变这大势,但他必须在这种矛盾与挣扎中,守住自己作为“人”的底线。
也许,“砥石”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随波逐流,而在于在洪流中保持那一份清醒,在所有人都被胜利冲昏头脑时,记得回头看一看那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殍。
他收起书卷,最后望了一眼月光下那片死亡水域,转身走下高地。
前方的路还很长,而他的内心,经过这场洪水的洗礼,似乎更加坚定,也更加迷茫。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魏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