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受邀入馆,寄身修行(3/3)
中“上善若水”的含义,见叶法善在一旁看书,便故意高声争论,想考较考较他。
叶法善听到他们争论不休,便忍不住插了句:“诸位师兄,弟子以为,‘上善若水’不仅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更在说水随形就势,能方能圆,看似柔弱,却能穿石破岩。
修道之人学水,不仅要学其不争,更要学其能容能变,应物而不伤物。
”
那几个弟子闻言,都愣住了。
他们争论了半天,都在纠结“不争”的字面意思,却从未想过“水”的应变之能。
一番细想,只觉得叶法善的见解既贴合原文,又有实践之意,远比他们的争论来得深刻。
自此之后,再没人敢轻视这个年轻的小道长。
不少弟子见他对典籍理解透彻,还常常主动来向他请教,而叶法善也总是耐心解答,偶尔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与众人一同探讨。
这日午后,叶法善正在研读一本《太平经》的孤本注解。
这注解是前朝一位隐士所写,其中对“太平气”的阐释与他之前在清霄观所学大不相同。
书中说“太平气非独天地之气,亦在人心之中”,这让他陷入了沉思——太平气不是天地自然形成的祥和之气吗?为何与人心有关?
“叶道长,在想什么呢?看得这般入神。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边响起。
叶法善抬头一看,是馆中弟子钱明。
钱明入门已有十年,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对《太平经》颇有研究,叶法善曾与他交流过几次,很佩服他的见解。
“是钱师兄。
”叶法善笑着点头,将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我正在看这注解中关于‘太平气’的说法,它说太平气也在人心之中,不知师兄如何理解?”
钱明闻言,也凑过来看了看,笑道:“我曾研读过这本注解,这位隐士一生游历民间,见多了战乱疾苦,所以他的见解更偏向‘济世’。
他说的‘太平气在人心之中’,我以为是说,天地祥和固然是太平的根基,但人心若不和,相互倾轧,纵有天地和气,也难成太平之世。
反过来说,若人心向善,彼此和睦,即便天地偶有灾异,也能同心协力化解,这便是人心的太平气感通了天地。
说到底,还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只是更强调人的主动性罢了。
”
叶法善茅塞顿开,拍了下大腿:“所言极是!我之前只从天地自然的角度理解,却忽略了人心的作用。
难怪师父常说,济世安人不仅要驱邪治病,更要导人向善——原来人心之和,本身就是太平气的一部分!”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太平经》的济世思想,聊到符箓科仪在引导人心方面的作用,又谈到如何将道法融入日常生活,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太平气”。
直到藏经阁的值守道童来提醒闭阁时间,二人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在青云道馆的日子充实而短暂,不知不觉便过了一个月。
叶法善不仅读完了第一层的大部分典籍,还在玄阳子的指点下,开始研读第二层的一些修行心得。
他的见识越来越广,对道法的理解也越来越系统、深入,连真气的凝练和符箓的绘制都精进了不少。
站在藏经阁的窗前,望着外面渐渐西沉的夕阳,叶法善心中充满了感激。
他知道,在青云道馆的这段学习经历,就像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里的典籍,这里的交流,都在为他未来的“济世安人”之路,打下更坚实、更深厚的基础。
而他的修行之路,还在继续向前延伸,没有尽头。
喜欢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请大家收藏:()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