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3)
秦念揉了下眼睛。
盯手机盯得太久了,眼睛有点酸。
她之所以说当时的华夏变成夜郎国,是因为嘉庆皇帝死后的第二十年,就是第一次中英战争。
华夏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1842年签订。
代入甲方给的人设,她造反推翻嘉庆之后,必然要面对的是: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已打赢第二次独立战争的美国、正在侵占外东北的俄罗斯帝国。
【秦念:西域之西、东海之东、匈奴之北。
】
十二朝肃然。
我为夜郎,“东海之东、西域之西、匈奴之北”皆为“大汉”?
秦念复国的大秦究竟处于什么可怕的境地!
稳居民心榜首的名字,在此刻似乎变得格外孤冷。
李世民环顾多为学儒的群臣,终于明白秦念为何对儒家的敌意如此之大。
若大唐之外皆为大汉……
他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嬴政:尚安?】
秦念愣了一下。
嬴政这个名字是有什么魔力吗?
明明没说几个字,怎么能这么快就把她拉入戏?
她莫名感到一丝委屈。
就像小时候因特别能吃被同学嘲笑,明明当场就以武力报复回去,可跟爸妈诉说时还是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
秦念的沉默似乎为天幕蒙上了阴云。
就连对秦念极为不喜的朱元璋都不由得为之忧心。
秦念是诸朝之未来。
民心榜为何止于他,声誉榜又为何无其名?
等待的时间彷佛极为漫长。
终于,他们等来了秦念的回答。
其实并没有过去多久,只是此时的等待过于煎熬。
【秦念:山河重整,百废已兴。
】
朱棣舒了口气。
父皇讨元时以《谕中原檄》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
不想神州竟会再次陆沉。
甚至处境比当初北狄入主还要艰难。
山河破碎,三境强敌。
好在还有始皇后人重整山河。
………
秦念不是女子。
武曌否定先前的猜测。
三境外敌,山河破碎,百业皆废。
儒家治世下,女子难以在此时挽天之倾。
秦念对女子干政的认可,应是他痛恨儒家致使华夏衰落,于是厌弃儒家的男女有别,崇尚有能者居之。
【嬴政:善。
】
嬴政虽然不知汉之疆域,但知刘彻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此承传国玺者,必非弱国。
秦念竟是以“夜郎国”的处境面对三境之“汉”。
嬴政望向北方。
西域之西,东海之东,皆不曾见亦不曾闻。
只能先派遣使者探路,此后再作打算。
但匈奴之北,或可以一会。
【秦念:今日话题不在朕。
】
秦念速度转移话题。
刚才就不该一时发散,就把话题从丝绸之路发散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再这么发散下去,她就得编一整套怎么造反怎么兴国的人设。
这还是先别了。
万一明天就接不到这份兼职了呢?
就目前来看,其他群成员的演技都不错,她有理由怀疑这个群已经存在很久了。
这些扮演者可能都是筛选了很多遍才留下来的狠人。
只是签合约时和她一样都签了保密协议,所以网上根本搜不到这个群的消息。
【秦念:说回丝绸之路。
漠北之战后,匈奴会退至西北,挟西域诸国与汉对抗。
】
刘彻现在知道后世秦皇为何会如此积极为大汉献策。
虽已重整山河,秦念的处境只会比先帝治下的大汉更为艰难。
此般献策,是希冀于华夏不再落入夜郎国之境遇。
【刘彻:朕欲联西域诸国以击匈奴。
】
既然清楚秦念的目的,刘彻便不再有所保留。
不如坦诚相告,看秦念有何建议。
李广利葬送七万军、李陵被俘,皆可看出匈奴依旧是大汉心腹之患。
刘彻灭胡之志不改。
………
张骞焦急地等待秦念之答复。
他如今失去侯位,若能自荐再次出使西域,或能再度建功立业。
如果能够联合乌孙,那么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能招纳过来,让他们成为大汉的外臣,共同围剿匈奴!
【秦念:史书上你就是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
但乌孙正值内乱之际,张骞未能说服乌孙结盟。
】
张骞失落。
竟是未能功成?
【秦念:不过张骞带回了乌孙使者,两国建立往来。
匈奴因此要攻打乌孙,乌孙恐惧之下请求与大汉联姻。
】
【秦念:你将刘建之女刘细君嫁去和亲,但乌孙两头下注,以刘细君为右夫人,又娶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左夫人。
】
江都王刘建两年前谋反,已然自尽。
刘细君为罪臣之女,此时尚年幼。
刘彻看到“乌孙两头下注”时极为不满。
但哪怕只是让乌孙与匈奴之间有隙,他也会将刘细君嫁过去和亲。
刘细君虽年幼,却已经知道和亲乌孙意味着什么,此时只能掩面而泣。
【刘彻:张骞,入宫觐见。
】
张骞大喜。
他急需再度立功的机会。
纵然不能联合乌孙,能够建立往来也是大功一件。
何况如今已经知道乌孙将会内乱,他可以早做些其他的准备。
【秦念:不过这次联姻已是十几年以后。
刘细君嫁到乌孙不久去世,你又以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到乌孙和亲,加强对乌孙的影响力。
】
此后的事情就属于昭宣两帝时期了,秦念不能再提及。
刘细君大约是郁郁而终,但刘解忧是个狠人。
………
两岁的刘解忧什么都不懂,她的阿母独自垂泪。
本就是罪臣之后,陛下又是天幕所说的“冷血”之人。
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陛下的意志。
………
刘彻眉头紧皱。
秦念没有继续往下说,显然是之后的事情已是刘弗陵继位之后。
他终其一生都未能覆灭匈奴?
晚年果然诸事不顺。
刘彻更加担忧卫青和去病的寿数。
待他们凯旋,必然要遍寻名医,并令他们好好修养。
【刘彻:可有灭胡之策?】
秦念头都大了。
都是打工人,刘彻至于这么为难她吗?
汉武帝时期怎么灭匈奴?
这是暑假出来兼职的大学生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吗?
就算是军事类大学的学生,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等等。
她好像用不着写出一篇《灭胡策》。
【秦念:军机瞬息万变,后世纵然给出建议,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
刘彻难掩失望之色。
他不想接受终生未能平胡的现实,于是寄望于如均输平准法一般提前得知利弊。
然正如秦念所言,军事不同于政事。
这条捷径走不通。
【秦念:但在和亲一事上,朕倒是可以根据刘解忧的事迹给你一些建议。
】
【刘彻:速言之!】
四十一岁的刘解忧看着天幕。
她二十岁和亲乌孙,迄今已有二十一年。
先嫁军须靡,军须靡死后,又嫁给他的从弟翁归靡。
相比早逝的刘细君,她不知道这算大幸还是大不幸。
天幕之变,唯有同样来自大汉的侍者能够得见。
但并非所有的侍者都能看见天幕。
刘解忧已经找借口除掉了这个人。
看不见天幕,必是天意不认可他是大汉子民。
叛逆之辈,当诛。
………
五十岁的刘解忧亦望着天幕。
汉武帝、汉昭帝皆崩,大汉这三十年来发生的事情,她只能从大汉的使者口中得知只言片语。
三年前匈奴和车师攻打乌孙,她上书汉廷求援。
然恰逢昭帝驾崩,汉廷未能出兵。
后刘贺被废、新帝继位,她再度求援,汉廷发兵十五万骑援乌孙。
如今匈奴大败,她已得到翁归靡的承诺,将立她的儿子元贵靡为嗣。
身在乌孙三十年,刘解忧无时无刻不心向大汉。
【秦念:好生培养将要送去和亲的公主,再陪嫁些忠心且有能力的侍者。
你治下若是能封几个汉室女诸侯,匈奴之患或能早日根除。
】
说起刘解忧,秦念就想到这位公主撺掇汉使做的事。
虽然没做成,那也是女中豪杰。
而说到汉使——
秦念决定讲完和亲的问题,就聊聊汉武帝时期那些作风别致的汉使们。
【刘彻:……?】
刘彻懵了。
既因和亲公主夺权之说可谓闻所未闻,更因“女诸侯”这个词汇。
大汉有女性侯爵。
如开国功臣奚涓战死但无子嗣,高祖封其母底氏为鲁侯。
后又有吕后封萧何妻同为酂侯、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
但这种封侯与秦念所言的“女诸侯”显然不同!
刘彻几乎是立即就想要以儒家之说予以反驳,却又想起儒家之弊。
他已经决定要复兴百家,再以儒学否定女诸侯一事,显然不妥。
何况灭胡确为他迫切渴求的功绩。
秦念言此策源于刘解忧的事迹——
刘解忧做了什么?
………
两个时期的刘解忧目光皆骤然生变。
她从未作“女诸侯”之想,只一心培养子嗣,希望他们成为乌孙之君后,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复归大汉。
但当秦念骤然点破,刘解忧几乎是瞬间就被点燃权欲之火。
………
武曌疑惑。
女诸侯?
纵使弃儒用法,始皇帝的秦朝也不曾任用女子为官。
秦念却在建议汉武帝分封女诸侯?
若非“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之说,武曌必会因此认定这后世秦皇是女子。
………
刘秀犹豫着要不要出言反对。
刘解忧虽有义举,却未能成功,宣帝时乌孙臣服实为汉军压境之故。
且乌孙亦未真正臣服,大小昆弥内斗不止。
王莽之乱后,大小昆弥皆不再臣服于汉。
但或许正因如此,秦念才会提议女诸侯之说。
有汉人血脉的乌孙人会反叛,那大汉宗室的刘姓公主呢?
………
秦念觉得自己出的主意是妙策。
汉宣帝时,翁归靡死后乌孙人没有拥立刘解忧的儿子元贵靡为嗣,而是立前任乌孙王军须靡与匈奴女子之子泥靡为新昆弥。
刘解忧按乌孙风俗改嫁泥靡,生下一子。
但刘解忧与泥靡感情不和,撺掇汉朝使者刺杀泥靡,泥靡负伤逃走。
汉宣帝表面上派使者去安抚泥靡,实际上他极为赞赏刘解忧。
但他派过去的人没能领悟圣意。
车骑将军长史张翁负责调查这件事,刘解忧虽然“叩头谢罪”,但是“不服”,张翁居然抓着她的头发痛骂。
副使季都更没长脑子,治好了泥靡。
后来刘解忧上书告状,张翁回去就被汉宣帝赐死。
季都因为有机会杀乌孙王泥靡却不杀,被汉宣帝处以腐刑。
刘解忧七十岁的时候上书请求返回大汉,汉宣帝派人接她回来,赐予她公主的待遇。
在秦念看来,如果汉朝给刘解忧这个狠人更高的支持,她是真有可能把持乌孙政务,早日将乌孙纳入大汉版图。
西域那块疆域或许也就不会收复再丢失、丢失再收复,两千年后才彻底稳定下来。
汉朝不是喜欢和亲吗?
那就转换思路,直接将和亲变成女子封侯的大道,总有野心勃勃的宗室女愿意搏一搏。
【李世民:封汉室公主为诸侯,西域诸国应该不会接受。
】
李世民此言并非反对“女诸侯”本身。
甘露元年,翁归靡与匈奴女子的另一子乌就屠杀泥靡,汉宣帝派军讨伐乌就屠。
乌就屠降汉,汉宣帝将乌孙一分为二:
册封刘解忧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领六万户;册封乌就屠为小昆弥,领四万户。
然而民心皆向小昆弥。
连翁归靡之子元贵靡尚且不得乌孙民心,汉室公主又如何得到西域诸国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