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3/3)
之君,此刻其祖先的祖先都尚未出生。
辈分比他小太多了。
刘弗陵年纪轻轻,竟是有了害怕被“后人”指责的担忧。
即使他很有可能没有后代。
刘病已:“……”
比起体弱的陛下,他才是更应该担心遗祸后世的那个人。
连声誉榜第二的武帝都被秦念冷嘲热讽,他这样没能排进前九的只会更加危险。
………
嬴政第一次直面被后代指责的境遇。
虽然并非直接指责于他。
但思及大秦二世而亡,秦念是在数百代皇帝之后才得以复国……
嬴政:“……”
竟有种微妙的心虚。
【秦念:元光元年,董仲舒答天人三问,第二问中提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
】
【秦念:从这一年开始,刘彻让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成为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
【刘邦:大善!各郡国听令,每年亦举孝廉各一人!】
刘邦当场就采用了刘彻的政令。
【刘启:朕亦然。
】
秦念等了一会,还是没看到嬴政的消息。
这也太高冷了。
察举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制度,但比起秦朝的军功爵制与荐举制还是有所进步。
不过也可以理解。
大秦崇法,举荐也不能是举孝廉。
不过没关系,一天一个新话题,应该很快就会轮到更适合法家的科举制。
科举制显然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秦念没有就察举制的优化进行说明。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优化科举制。
【秦念:察举制有助于打破世袭制,给朝堂提供了大量相对高素质的人才。
而兴办太学,开华夏官立大学制度的先河。
】
秦念知道稷下学宫也非常出名。
但稷下学宫更像一个提供给百家的学术平台。
而太学是用于官员选拔。
二者并不相同。
………
难得见到秦念说几句好话,刘彻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
【刘彻:朕将改之。
】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
这倒是越来越像稷下学宫。
不过稷下学宫并非为朝堂培养官员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问的最后一问,问的是长久不更改的才是道,为什么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
【刘彻:……为何?】
刘彻其实已经不想再论天人三问。
他不想再看到诸如“要这个君王有何用”这等惊世之言。
然不必他问,秦念自己就总结了第三问。
而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给出可以自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