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3/3)
上忠于陛下,但此时显然应当听从淮阴侯的命令。
所有人都看得见天幕,他们当然知道淮阴侯口中的“任何人”其实就是指太子刘恒。
他们没想到的是:太子他真哭啊!
此刻只能暗自祈祷淮阴侯尽快改变主意,迎太子入府。
韩信听不见刘恒的哭声。
他认为哪怕是站在门口,都会显得他迫切想要认刘恒为义子。
【刘邦:吾尤喜此言!】
朱元璋却是脸色相当难看。
他亦是起于布衣。
秦念此言,分明是说他忘记自己出身布衣!
但朱元璋却无法反问,一则他不知是否自己往后亦行汉武晚年之事,二则天幕限制不得提及此时史实。
【秦念:时间尚早,不如聊聊你过往的峥嵘岁月。
】
现在提议聊过往岁月,就是水到渠成。
秦念点点头。
刘邦突然要求后世给出评价,应该就是在帮她引出这个话题。
同为打工人,就是应该互相配合。
没毛病。
【刘邦:朕之过往如何算得上峥嵘岁月?这怎么敢当呢?】
秦念啧了一声。
太对味了。
看看这个自称——
某、吾、朕。
搁这依次递进是吧?
她甚至看得出刘邦是在以疑问句避开禁止谎言的限制。
【朱元璋:不若先聊入关者王。
】
这话当然是针对秦念。
朱元璋早就看出秦念对嬴政相当恭敬。
既然如此,他定然不喜言秦之过。
………
入关者王?
想到大秦亡于汉,嬴政当然猜得出这“关”指的就是关中!
【刘邦:这都是后事了,还是先说过往!】
刘邦得顾及始皇帝时期的自己,这是其一。
其二他了解人性,秦念此人出言无所顾忌全凭个人喜恶,俨然无论如何言语皆为民心所向。
事实也正是如此。
无论秦念说出何等怪诡的言辞,其民心皆稳居第一。
其所恶者,必为后人所恶。
还不仅是秦念治下之后人,甚至会影响后世汉帝所治之民。
刘彻的民心就常因秦念之言大幅波动。
这朱元璋明显对秦念有怨,既有可能是因为其国亡于秦念,也有可能是因为秦念多次夸赞大汉,有贬抑后朝之嫌。
既然如此,刘邦更不能介入其中恩怨。
【秦念:比如你年少时不事生产,不仅自己在家白吃白喝,还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去寡嫂家蹭吃蹭喝,蹭不到就心生怨恨?】
刘邦叹气。
他倒是想要避开与始皇帝的矛盾,结果这朱元璋一提入关,秦念立即就从对他的赞扬转变为尖酸刻薄。
他冤呐!
刘信看着天幕,苦笑。
他的阿母则是捏紧了袖口。
她的丈夫是刘邦早逝的大哥刘仲。
刘邦常领朋友上门寄食,然她与刘信孤儿寡母,家中本就贫困。
她实在忍无可忍,就以勺刮釜暗示无羹。
后刘邦发现釜中有羹,就怨恨于她。
就连给刘信封侯,都是太公多次相劝的结果。
给她的孩子封的侯,更是用于羞辱她的羹颉侯。
这几年来,她一直在后悔当初做错了。
可后世秦皇此言,却像是在为她不平。
错不在她?
【刘邦:咳,此事就不必提了。
】
【秦念:不必提?你不还记着仇吗?现在你寡嫂的儿子刘信还顶着羹颉侯的羞辱性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