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3/3)
下任职,但也算不得“友”。
钟离眜逃到楚国,韩信确实没有立即将他交出去。
那是因为季布同为项羽部下,为朱家所藏,朱家通过夏侯婴向刘邦为季布说情。
刘邦召见季布后不仅赦免了他,还拜为郎中。
韩信留下钟离眜,是认为以刘邦的宽厚,迟早也会饶恕他。
只是钟离眜行踪暴露,刘邦诏令楚国逮捕他,钟离眜因此自刎。
结果汉史竟如此污蔑贬低他?
“义父!孤定不会让史官如此造语!”
刘恒连忙安抚再度暴怒的韩信。
小孩的声音依旧嘶哑,又口口声声喊他“义父”。
韩信只能冷着脸看天幕。
【刘邦:……这是朕的过错,往后不会如此。
】
刘邦认了。
虽然现在韩信还没死,史官没有这么记录韩信的过往。
但刘邦知道,这是他做得出来的事情。
那就只能认错。
………
后世因钟离眜之事贬低韩信的皇帝皆愧然。
他们是真没想到韩信会被史书如此污蔑。
若只是被伪造的汉史所欺,他们还不至于愧疚。
但秦念看到的史书与他们无二,而秦念能发现史书中的谬误,他们却未能看穿。
或者说,在儒家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不会刻意去质疑正史的记载。
尤其是有益于君臣之道的记载。
【秦念:陈平建议你伪游云梦,召见韩信并擒下他,凭的不就是你俩都相信韩信会听命独自前来,而不是带着军队过来吗?】
【秦念:史书却写什么“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这是什么逻辑不通的玩意?】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个意思:
刘邦到了楚国边境,韩信就想造反,但又觉得自己无罪,打算去拜见,又害怕被抓。
秦念想到这句话就想笑。
——韩信究竟想不想反、有没有罪?
韩信若是真有“欲发兵反”这个念头,他又怎么会觉得自己无罪?又怎么会独自去见刘邦?
如果他觉得只是有这个念头,别人又不知情,所以算无罪,那他又为什么要害怕被刘邦所擒?
之后还画蛇添足,说有人告诉韩信,把钟离昧杀了,刘邦就会高兴,就没有隐患了。
于是就有了钟离昧在自刎前说出“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这样离奇的话。
倒也不必为刘邦找补,说韩信自知藏匿钟离昧是罪。
有人劝韩信“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这件事,是发生在韩信“恐见禽”之后。
也就是在此之前,韩信就是“自度无罪”,他压根不觉得藏匿钟离昧是罪。
《史记》的这段记载,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美感。
【秦念:你编造伪史时,是实在没法自圆其说,才会这么漏洞百出吗?】
在之前的质问中,刘邦的沉默与痛快认错,秦念就确定刘邦的扮演者接受了她对史书的解读。
不接受也不行,这些漏洞太明显了。
汉高祖本人来了都不好补救。
【刘邦:吾……唉……】
陈平暗叹。
没错,他就是笃定韩信不想反也不会反,才会建议陛下亲自去楚国西部境内的陈县擒韩信。
史书刻意描述韩信想反——
不这么写,怎么解释陛下废楚王为淮阴侯?
可秦念为什么要将这些全都说出来?
他先前想方设法让太子拜韩信为义父,不就是想要韩信得以善终吗?
以韩信的性格,得知自己死后被如此污蔑,只会对陛下更加怨恨。
韩信确实越发怨恨刘邦。
他本以为受诬谋反被诛已经是刘邦做的最辜负他的事情,万万没想到死后还会被如此贬低!
刘恒小小年纪人都麻了,只能努力安抚义父。
阿父的行径,就是他也看不下去。
看阿父迅速下跌的民心,就知道黔首们也看不下去。
【秦念:而第二次污蔑韩信谋反,更是招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