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1/3)
各朝儒生想要反驳,却无法反驳。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了周天子的姻亲臣属、阳樊大夫苍葛所言。
这是周礼对异族的态度。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出自《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子对儒家治国之术的总结。
这是儒家秉持的对待异族的方式。
【李世民:原来如此。
】
李世民曾经只当儒家崇周礼,儒礼皆继承自周礼。
却没想到儒家的隐史自孔子而起,而孔子为了推行儒家的“仁”,会刻意隐去周礼中的“不仁”。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虽然也记载于典籍之中,但隐去异族俘虏皆奴隶之后,这段话就会被误解。
让后人误以为“刑威”只针对尚未归附的异族,等到异族臣服后就应以柔怀之。
李世民就是这样被误导。
好一个春秋笔法。
【秦念:周礼能以刑威将吞并的异族版图彻底纳入华夏,变当地的夷狄为华夏子民。
】
【秦念:而儒家的“柔远人”,却使得华夏向外实质扩张的速度锐减,翻开史书满眼都是“攻占”“反叛”“攻占”“反叛”。
】
以大唐的极盛,本该让华夏文明迎来大扩张时刻。
然而“天可汗”的荣耀随着唐太宗的离世,异族再度成为华夏大患。
开元盛世更是如同幻梦,梦醒之后一片狼藉。
秦念不得不为之叹息。
奴隶制时代的商周尚且可以扩大华夏的疆域,变夷为夏。
大唐的极盛却如同昙花一现。
【李世民:后世亦是以怀柔治理异族,且亦受其害?】
李世民没想到这个问题能够问出来。
但天幕规则似乎越发宽松,没有作出限制。
【赵匡胤:……】
赵匡胤无法作答,他面临的根本不是对异族怀不怀柔的问题。
【朱元璋:是。
】
朱元璋给出了答案。
他亦是以怀柔的方式治理异族,虽然他还不知道大明的怀柔会带来什么后果。
但看秦念之言,以及大明亡于异族,也不难看出大明的羁縻政策重蹈唐朝的覆辙。
【李世民:大唐羁縻之政的失败已经证明怀柔为错,为何后世还要效仿此法?】
【朱元璋:……】
【朱棣:儒家的史书,将唐朝羁縻政策的失败,归咎于李治对异族不够怀柔。
】
【李治:……?!】
李治震惊地看着天幕。
武照连忙安抚自家的陛下:“不必动怒,既然儒家改史之事已为秦念所恶,后世已然为陛下正名!”
【李世民:秦皇,朕现在知道你为何极恶儒家!】
李世民面色铁青。
此前的“弟媳”“攀附”“射眼”之说,虽然令他不喜,甚至算得上动怒。
但直至此刻,李世民才生出对儒家的杀意!
儒家竟敢将自身怀柔的过错归咎于雉奴!
而儒家这般改史,不仅是毁谤雉奴的声誉,更是令后世皇帝重蹈覆辙。
………
各朝大儒茫然。
他们早已将改史视作理所应当,认为那是引导君王仁德。
可如今却是看到改史的后果——
错误的政策,被错误地延续下去。
【刘彻:因俗而治亦是源于儒家的怀柔,是否也有弊端?】
刘彻对儒家的学说彻底失去信任。
刚好此前他就意识到秦念反对“因俗而治”,于是有此问。
【秦念:“因俗而治”可以降低当地的治理难度,但同样也会显著降低对异族的同化速度,甚至几百年后异族依旧是异族。
】
【秦念: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