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书柜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61章

第61章(3/3)

上也是因为世家的支持。

     “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 秦念此言,针对的极有可能就是他复兴之后的大汉。

     ……… 朱元璋想到的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儒家”。

     朝代更迭,儒家仍盛。

     卖国求荣、损国利家—— 宋朝亡国之时,不就是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 朱元璋其实早就注意到这些问题,故而将科举的考试内容严格限定于四书五经,以朱理学注疏为准。

     可如今大明依旧贪腐不绝,难道依旧是世家垄断知识之故? 【赵匡胤:贞观年间纸张已经普及,又有科举制选士,为何还有五姓七望?】 李世民紧盯天幕。

     这正是他急需解决的问题。

     【秦念:这时的五姓七望相比鼎盛时期早已衰落,其中就有科举制的原因。

    】 【秦念:但知识还不够普及,平民少有读书的机会,士族有着碾压平民的教育资源。

    】 【李世民:还请秦皇详谈如何普及知识。

    】 李世民只需回想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就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确实依旧是士族占优。

     【秦念:办学。

    你朝的官学基本只招收官员子弟。

    若想普及教育,最好的办法是兴办官学至各乡甚至各里,让所有平民都可以入学。

    】 【李世民:……此举不可为,如何能兴办如此多官学?】 【秦念:乡学里学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几个老师,一个小院足矣。

    】 【李世民:纵使每乡一师,你可知大唐有多少乡?】 李世民皱起眉头。

     他不是怀疑秦念的能力。

     正是相信秦念,所以猜测秦念时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可李世民却想不出大唐如何办到此事,这是否意味着他远不如秦念? 【秦念:里学,只需要老师认字,能对幼童做基础的认字启蒙即可,可以让备考县试的考生任职。

    】 这“里学”代入现在,指的其实就是小学。

     在严重缺乏老师的时候,可以让备考中考(县试)的学生担任小学(里学)老师。

     没错,秦念眼中完善的科举,最基本的要求是全民普及教育。

     封建王朝喜欢愚民,但秦念可以对自己的人设作主—— 推翻嘉庆的皇帝,就是在看到与世界的差距后,决意要普及教育,使得人人如龙。

     这很合理。

     【秦念:乡学,通过乡试的学生可入学,老师则由备考郡试的考生担任。

    】 【秦念:如此数年,大唐怎么会缺少老师?】 【李世民:只是认字就去为幼童启蒙,岂不是误人子弟?】 【秦念:百姓因无粮而饿死,何不食肉糜?】 【李世民:……】 李世民是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成了晋惠帝。

     但正如秦念所说,有认字的老师为平民启蒙,总好过连老师都没有。

     请德高望重的师长为幼童启蒙,是豪贵之家才能吃得起的“肉糜”。

     【李治:平民子弟付不起束脩。

    】 【秦念:所以官学得免费,老师的束脩改成俸禄,由朝廷统一拨款。

    】 【李世民:……大唐并不富裕。

    】 李世民曾经以为大唐还算富裕。

     但秦念为每乡、甚至每里的老师发放俸禄,李世民只觉秦念先前自诩“穷得没钱给自己修建帝陵,钱都得用来加强国防”纯属刻意绕开规则限制。

     富裕至此,哪里像是贫穷? 分明就是这位后世秦皇太过看重百姓,宁愿不修帝陵也要兴办官学。

     再想到秦念给老师发放的俸禄,有可能来自于昭陵的陪葬品…… 李世民心中五味杂陈。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想让我当反派?我偏要摆烂 极道暴君! 洪荒:女娲摆烂,圣人全都急疯了 洪荒:妖庭弃徒到混沌帝尊 截云焰 小熊领主[基建] 九幽弑神剑 玄幻:开局极境系统,一路横推 网游穿越成npc,开创东方剑道 荒岛美人鱼 灵兽甜恋:逆袭御界之巅 记青崖 我站的CP不能BE 你一个女修:拿着万魂幡还咯咯笑 天王刀诀 异界骑士:我靠玩梗拯救世界 穿越红楼收金钗 西游记:AI掌控的西天取经 鬼灭之刃:从苇名来斩断不死 主神真是太难了 厨道武尊:熟练度系统 骨王萝莉:开局万族俯首称女皇! 报告帝尊:世子有喜了 太上武神诀 桀桀桀,照着族谱杀,一个都别活 死后变强?那就来作死! 玄灵异界主宰 顾氏私房菜有神奇疗效 引诱(志怪1v1 h) 欢喜妙法,女帝尤怜 修仙吗?社死那种 道宗大师兄 代码与魔咒 剑傲川灵 风云际会:杨仪传 霜天烛世录 不可名状的路人甲 全球异变:觉醒法师,天赋无限 一念起万劫生 盗墓:我在老家挖出了通天地宫 麻了!刚重生圣子,未婚妻要出轨 搜山降魔,山海显圣 异世界传送门,但是烈焰升腾 天赋觉醒辅助系,好在我是合道境 古墓签到,我的宠物军团超凶哒 从异常登录开始 仙魔录:开局投资未来女帝 被迫重生后,你来殉我 大秦帝国之枪客无痕 破封修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