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2/3)
对异族失节就不是偶然。
而是儒家治世的必然。
必然弱小,必然为异族奴役。
【刘彻:这里的耕地如何?】
刘彻最关注的还是耕地。
看世界地图就知道,印度半岛距离大汉极远。
至于金银矿物,仅大汉与倭国的矿产,数百年都挖不完。
桑弘羊曾说当金银足够多,金银的重要性就比不上粮食。
【秦念:印度半岛的面积不到唐朝极盛之时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却大于唐朝,因为其疆域的一半都是优质耕地。
】
【刘彻:!!!】
深感震惊的远不止刘彻一人。
各朝的百姓都在看到这段话时红了眼!
【朱棣:印度半岛上的诸国虽弱,但海途遥远,难以占领如此遥远的疆域,秦皇可有良策?】
【秦念:朕曾说可用粮食控制异国经济。
而在海军和民间远航船队不够多的情况下,可以反其道行之。
】
【朱棣:何意?】
朱棣当然记得秦念的“纸钞第五利”。
可这反其道而行之又当如何?
【秦念:永乐五年,郑和下西洋在返程途中在东南亚灭海盗后,设旧港宣慰司,这是华夏史上唯一的海外飞地。
】
再度被点名的郑和愣住。
借助天幕,他知道“飞地”指的是被他国领土隔开的疆域。
能与张骞齐名,郑和已是受宠若惊。
却没想到后世秦皇竟然认为他还有拓土之功。
只是旧港宣慰使施进卿虽受朝命,犹服属爪哇,其地狭小,非故时三佛齐比也。
这样也能视为大明的疆域?
但很快郑和就意识到,陛下有意开海,旧港宣慰司将变得极为重要!
【秦念:以飞地为据点,可以驻扎几年一换的军队保护港口。
可用丝绸瓷器与当地贵族换取粮食,也能出动海军为当地国王维护政权来换取更多或更大的飞地。
】
【朱棣:竟是如此!】
朱棣已然明白秦念的意思。
“纸钞第五利”是指“帮当地百姓换一个遵从民意的国王”。
反其道而行之,则是以武力助当地国王维持稳定,换取更多飞地,便可以徙民到飞地进行耕种。
国内粮食充足,就用粮食迫使外国使用大明纸钞;反之可借飞地之利,用丝绸瓷器换取粮食。
【赵匡胤:灭海盗方能获取飞地?】
【秦念:当然不是。
你还可以花足够的钱与异族购买飞地,或是长租港口。
】
【赵匡胤:谢秦皇指教,朕已知当如何施为!】
赵匡胤正为开荒耕种与治河之间的矛盾而头疼。
秦念这话让他茅塞顿开。
国内耕地不足,但可去“飞地”肥沃之地耕种!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确保这些飞地不会被他国觊觎,那就必须兴建海军。
恰因汉武帝之故,朱棣已于天幕道出楼船如何制作。
这海军不仅可以用于维护海外,平辽之战,这海军也当有大功效。
赵匡胤不惧辽国亦知天幕之事——
制作楼船需要的工匠、巨木、钱财,辽国都不具备。
【秦念:海外贸易的巨利必然会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船只航行速度会越来越快,做生意的汉人会越来越多,移居海外飞地的百姓也会增加。
】
【秦念:等摸清楚当地的情况,就该是纵横家上场——朕之前说过的对外政策都可以施展。
你们应在西域之西等国崛起之前,将更多西洋之地纳入华夏版图。
】
【刘彻:只是西洋?不能趁着西域之西这些国家尚弱,皆汉化之?】
自从知道“汉族”一词因他而出现,刘彻就极为喜爱“汉化”之说。
既然能够汉化西洋诸地,何不汉化全球?
【秦念:你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是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上永远存在被太阳照射之地。
】
嬴政眉头皱起。
“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秦念提及的那场海战,是此国妄想吞并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