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3/3)
时太后吕雉才将伏跪多时的刘恒扶起。
天幕足够大,故而刘恒能够看到“以吕后危及社稷为由将她移出太庙”之后的内容。
“儿臣一切听从母后的旨意。
”
如今刘恒还只是皇太弟,哪怕是登基及冠,他也不会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与母后争权。
吕雉不知道这个被清算家族的太后是何人。
但她已经决定,只要刘恒一直这么听话,她就不会重用吕氏外戚。
不是因为先帝的“非宗室不得无功受封”,而是因为秦念那句“吕雉提拔的外戚对治政毫无正面效果”。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吕氏外戚除了在先帝时期立下功勋的那部分,剩下的人和武曌的废物外戚别无二致。
强行封赏,他们也守不住她的赐予,反倒后患无穷。
刘恒不是昏君,她不封赏外戚,反倒能够保全吕氏一族。
即便后世的皇帝未曾提及,吕雉也已经猜出原本的历史——
她重用外戚来巩固权势,甚至威胁刘汉社稷。
在她死后,吕氏一族遭到清算。
【秦念:朱元璋,朕再提醒你一件事。
朝臣主张禁止后宫与宦官干政,其实是在翦除皇帝的羽翼。
没有这些依附皇权而存在的势力,新帝怎么跟这些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的大臣斗?】
【朱元璋:竟是这般……朕明白了,谢秦皇指教。
】
朱元璋下令后宫宦官不该干政时,满朝文武无人反驳,皆是称颂之声。
当时自己还觉得这般举措极为正确。
如今想来,如此符合朝臣利益的举措,他们怎么可能会反对!
自己尚且不能分清朝臣忠奸,以为谏言难听的大臣都是看不起他,才会杀谏臣毫不手软。
新帝初掌政权,又如何分辨得出哪些朝臣可信、哪些不可信?
倘若是幼帝登基,未得先帝教导,太后又不通政务……
朱元璋已是惊出一身冷汗。
这样的皇帝,岂不是最容易为朝臣所制?
故而明帝普遍早逝,即便知道太医无能,也无法选召民间名医。
后世那两个长寿的明帝,也是屡遭刺杀,只能自保而不能重整朝纲。
【秦念:刘秀,你朝党争不及明朝激烈,皇帝的寿命比明朝还短得多。
除了短寿还子嗣艰难、皇子经常早夭。
你朝常有幼帝登基,人送外号“东汉幼儿园”。
】
【刘秀:???】
刘秀几乎是瞬间阴谋论。
皇嗣艰难且经常早夭,是谁在作乱?
刘秀暂且压下对那位贤后的怀疑。
毕竟他刚才还表明不应对太后干政有偏见。
就算秦念的想法异于常人,唐宋明的皇帝也当知道大汉之事。
没人质疑这名太后的贤名,“连续两个皇帝病逝”就应当与她无关。
党争不及明朝,大汉亦无太医世袭制,也不是太后所为,难道是——
【刘秀:是皇宫未能通风半年之故?】
刘秀想到自己定都洛阳。
此前天下未定,他居于南宫之中并无兴修殿宇之意,但已经多次修缮,且未能“通风半年”。
天下已定,此后必然要不断扩建皇宫。
如此看来,这或许就是他后代早逝的缘由!
【秦念:确实有可能。
毕竟你朝最长寿的两个皇帝,恰好就是留在洛阳皇宫时间最短的两人。
】
东汉诸帝,除了开国皇帝汉光武帝享年六十三岁、亡国皇帝汉献帝享年五十四岁外,无一人寿数过半百。
若是再除去享年四十八岁的汉明帝不计,那便是其余诸帝的寿命皆在四十以下。
当然,汉质帝刘缵与汉少帝刘辩是被毒杀,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