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俭的“抠门皇帝”(1/3)
在清朝皇帝的漫长谱系中,道光皇帝宛如一颗画风独特的“奇葩”,以其极致的节俭,近乎抠门的行事风格,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这位“抠门皇帝”的传奇人生,揭开他那充满矛盾与无奈的历史篇章。
一、登基:平淡开局,隐忧暗伏
道光,爱新觉罗·旻宁,这位嫡长子登上皇位的历程,不像祖辈们那般充满惊心动魄的权力争斗。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突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旻宁依循宗法制度,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皇位的权杖,开启了属于他的“道光时代”。
然而,旻宁接手的大清帝国,恰似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老旧航船,往昔康乾盛世的荣光早已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国内,白莲教起义虽已被镇压,但社会底层的矛盾依旧暗流涌动,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时有复燃之势,搅得各地不得安宁。
而在沿海之外,西方列强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正摩拳擦掌,对古老的中国虎视眈眈,妄图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掠夺无尽的财富。
旻宁面对这千疮百孔的江山,恰似背负千斤重担,愁容满面,仿佛被一片阴霾长久笼罩。
野史上关于他登基的记载并无太多离奇之处,或许正因如此平淡,才使得道光日后那些令人咋舌的节俭行径,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愈发突兀。
二、节俭成癖:皇宫里的“吝啬传奇”
道光对节俭的执着,堪称登峰造极,简直将皇宫变成了他演绎“吝啬传奇”的舞台。
甫一即位,他便迫不及待地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旗帜鲜明地倡导节俭,坚决反对奢华之风,如同为自己树立起一座“节俭丰碑”,誓言要将节俭理念贯彻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饮食方面,道光对御膳房而言,无疑是个“噩梦”般的存在。
往昔皇帝用膳,山珍海味摆满一桌,吃不完便随意丢弃。
但道光可绝不允许这般“浪费”。
他严令每餐最多只能准备四道菜,且严禁使用珍贵食材。
野史中有一则趣闻,某次皇后生辰,道光觉得如此重要的日子,好歹得庆贺一番。
于是告知大臣们将设寿宴款待。
大臣们满心期待,想着怎么也能享用一顿丰盛佳肴。
然而,到了寿宴现场,众人皆瞠目结舌,每人面前仅有一碗打卤面。
原来,道光为了省钱,特意叮嘱御膳房,简单做些打卤面即可。
大臣们望着这碗面,心中哭笑不得,却又不敢表露分毫,只能强颜欢笑,默默吞咽。
不仅如此,道光对日常饮食的节俭要求细致入微。
曾有一日,道光忽想吃片儿汤,便吩咐御膳房准备。
谁料,御膳房回奏称,若要制作片儿汤,需添置专门的炊具,还得增加相关的厨师人手,算下来得花费数千两银子。
道光一听,心疼得不行,连忙摆手说道:“前门外就有卖片儿汤的,一碗不过四十文钱,让太监去买些回来便是。
”可没过多久,太监回禀,前门外的片儿汤铺子不知为何都关门了。
后人猜测,或许是内务府为了让道光放弃吃片儿汤,暗中使了手段。
但道光并不知晓这些弯弯绕绕,无奈之下,也只能打消吃片儿汤的念头。
由此可见,道光对节俭的坚持,已然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在穿着方面,道光对自己的衣物堪称“爱护过度”,衣服即便破了,也坚决不舍得丢弃,必定要打上补丁继续穿。
一日,道光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忽然发现皇帝裤子的膝盖处打了个补丁。
一位大臣为了迎合道光的节俭之风,便上前说道:“陛下,您这补丁打得真是巧妙,若非仔细看,都难以察觉。
”道光听后,无奈地摇摇头说:“这补丁看似简单,却花了我四两银子呢!”大臣们听闻,心中暗自咋舌。
原来,内务府的人报账时称,这补丁用的是特殊布料,且缝补手艺乃宫中独有,故而价格昂贵。
实际上,这不过是内务府上下串通一气,虚报价格,从中谋取私利。
但道光对此深信不疑,只能暗自心疼银子。
上行下效,大臣们见皇帝如此节俭,纷纷效仿。
上朝之时,大臣们故意将衣服弄得破破烂烂,只为在道光面前展现自己的“节俭品德”。
有的大臣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去旧衣铺购买旧衣服,一时间,旧衣铺的生意火爆异常,价格也随之飙升。
曾经一件普通的旧袍,价格竟被炒到了原价的数倍。
而道光却浑然不知这背后的虚假与荒诞,还颇为欣慰地看着大臣们的“节俭之举”,认为自己倡导的节俭之风已然深入人心。
三、节俭误国:精明表象下的糊涂本质
道光一心秉持的节俭理念,本欲为国家节省开支,然而事与愿违,因其过度抠门,诸多国家大事被严重耽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军事上,当时清朝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急需更新换代,提升国防实力。
可道光一听要耗费巨额银两购置新武器,便心疼得如同割肉,死活舍不得这笔开支,固执地认为能省则省,现有的武器凑合着用也无妨。
据野史记载,鸦片战争前夕,清军使用的火绳枪,射程近、精度差,装填速度极慢,与英军先进的燧发枪相比,差距巨大。
而且,清军的火炮大多铸造于康熙年间,历经百余年,严重老化,不仅威力大减,还时常出现炸膛事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大臣忧心忡忡地上奏,恳请道光拨款改进武器装备,增强国防力量。
但道光却认为大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即便武器稍逊一筹,凭借庞大的兵力,也能抵御外敌入侵。
他甚至觉得大臣们是在夸大其词,妄图骗取国库银两。
于是,对大臣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