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民主生活会(1/3)
客车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前行,车窗外的黄土坡在晨光中泛着温暖的赭红色。
我把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封面被体温焐得温热,里面夹着的汇报材料边角已经被反复摩挲得有些发卷。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乡里的民主生活会,王书记的嘱托、村民们的期盼像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让我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乡政府坐落在镇子东头的高地上,是栋两层的红砖小楼,门口挂着“青川县青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字体鲜红,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院子里栽着几棵垂柳,柳条已经泛黄,随风轻轻摇曳,给这庄严肃穆的地方添了几分生机。
我看了看手表,离会议开始还有半小时,深吸一口气,推开了虚掩的铁皮大门。
会议室在二楼东头,门楣上挂着“民主生活会”的红色会标,字体端正庄重。
推门进去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烟雾缭绕,夹杂着茶叶的清香和纸张的油墨味。
参会人员大多是各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还有乡里的领导班子成员,他们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着,看见我进来,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这位是?”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站起来问,他胸前的口袋里别着支钢笔,一看就是机关干部。
“张乡长,这是李家坳新来的大学生村官李泽岚,代替王书记来开会的。
”旁边有人介绍道。
张乡长握住我的手,他的手掌宽大温暖,指腹上有层薄茧:“哦,你就是李泽岚啊,听说你们村修路搞得不错,年轻有为嘛。
”他的笑容很亲切,眼角的皱纹里带着真诚,让我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些。
我赶紧递上汇报材料:“张乡长您好,这是我们村修路的情况汇报,请您指正。
”
“好,好,先坐下吧,会议马上开始。
”张乡长接过材料,随手翻了翻,放在了桌上。
我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拿出笔记本和钢笔,笔尖在纸上轻轻点了点,试图平复有些急促的心跳。
环顾四周,会议室不大,摆着一圈棕色的人造革沙发,有些地方的皮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海绵。
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字迹苍劲有力,旁边是乡领导班子的公示栏。
会议桌是长方形的,铺着深蓝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热水瓶、茶杯和会议议程表。
八点半整,乡党委书记王建军走了进来,会议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王书记五十多岁,头发有些花白,穿着朴素的灰色夹克衫,脸上带着威严却不失温和的神情。
他走到主位坐下,清了清嗓子:“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三季度民主生活会,主要议题是总结近期各村的民生工作,查摆问题,交流经验,为下一步的工作明确方向。
下面,会议开始。
”
会议首先由乡办公室主任宣读会议纪律和议程,他的声音洪亮,带着标准的普通话口音,与周围同志们的方言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王书记做动员讲话,他没有念稿子,而是结合自己在基层工作的经历,语重心长地说:“民生工作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
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喝着热茶的时候,要想想村里的老百姓有没有干净水喝,有没有好路走,有没有安稳觉睡。
这次会议,就是要大家说实话、办实事,把村里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掉。
”
王书记的话像一股暖流,淌过每个人的心田,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严肃而真诚。
接下来,各村的负责人依次发言,汇报近期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有的村谈到了产业发展的困境,有的村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有的村反映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每个人发言时,其他人都认真倾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遇到共性问题,还会展开简短的讨论。
轮到我发言时,我的心跳骤然加速,手心冒出细密的汗珠。
我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李家坳村的大学生村官李泽岚,今天代表我们村汇报近期的工作。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村近期的主要工作是修路,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从村口到乡级公路的三公里路已经修通……”
我详细汇报了修路的过程,从最初跑资金的艰难,到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的感人场景,再到路通后给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