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乌金?取暖神器?(2/3)
你此番立下大功了!那不是招灾的鬼石,那是‘乌金’!是上天赐予我等度过此番劫难的救命珍宝!”
“乌金?”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连饱读诗书的蔡邕也投来惊异与好奇的目光。
凌云强压激动,耐心向众人解释:“此物名为石炭,亦可称之为煤。
其蕴藏之火力,远超寻常木柴,一旦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足以抵御这塞外极寒!
至于那烟气之患,只需稍加处置,便可化解于无形!”他随即详细阐述了如何寻找并挖掘(优先选择裸露易采之处)、如何初步筛选剔除混杂的石块、以及最为关键的一步——制作简易的“蜂窝煤”和配套的、带有排烟装置的炉具。
“我们可以取用黏土,与粉碎后的煤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匀,再用特制模具压制成中空多孔的煤饼。
如此形状,可使空气流通顺畅,燃烧更为充分彻底,烟气自然大减。
同时,需令工匠打造一种专用的铁皮炉具,炉体需密封,上方务必留有烟道,连接铁皮烟囱,将燃烧产生的烟气直接导至屋外。
如此,屋内取暖可得其利,而免受其害!”
凌云一边清晰地说着,一边顺手拿起桌上的炭笔,在摊开的纸张上迅速勾勒出蜂窝煤的样式和带有烟囱的炉具示意图。
顾雍听得双目熠熠生辉,他立刻洞察到这东西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与潜力:“若一切真如凌贤弟所言,此物不仅能解我等眼下燃眉之急,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神物!我即刻便去组织可靠人手,由文远将军引路,火速前往黑石沟进行开采!”
蔡邕亦是抚须颔首,眼中满是赞叹与欣慰:“云儿真乃天授之智,慧眼独具!竟能识得此等埋没于荒僻之地的宝物,化无用为有用,变弊为利,实乃朔方百姓之福!”
军情如火,说干就干。
在张辽的亲自带领下,顾雍迅速从流民中挑选出数百名身体强健、吃苦耐劳的青壮,组成第一支采煤队,携带者凌云设计的镐、锹、筐等简易工具,顶着漫天风雪,毅然开赴城北的黑石沟。
果然,正如张辽所言,那里存在着大片易于开采的露天煤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第一批乌黑发亮的煤炭被牛车、人力艰难地运回朔方城后,凌云立刻召集城内所有铁匠、泥瓦匠,亲自在现场监督指导,依据图纸,连夜赶制出了第一批带有铁皮烟囱的专用炉具和用于压制蜂窝煤的木制模具。
当第一个试验炉在将军府院落中被点燃,蓝色的火苗在蜂窝煤的孔洞中活泼地跳跃、升腾,稳定而灼热的气浪源源不断向四周扩散,而所有的烟气都顺从地通过铁皮烟囱升上高空,未在室内留下一丝呛人的痕迹时,围观的所有人,从将领到工匠,无不震撼动容!
温暖!一种他们在此地严冬中从未体验过的、持久而强